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沒有人知道有〈咸陽城東樓〉這首詩?~~~ 日本高中生知道~~~ ^_____^
2017/09/14 08:58:21瀏覽1261|回應4|推薦12

.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87560?fb_comment_id=1904779396205184_1905333622816428
喬松
絕大部分台灣人都不知道的事實是, 調降文言文比例以後, 台灣高中生讀的古文篇數將比日本高中生還少, 未來日本人只會更看不起台灣人! http://www.chikumashobo.co.jp/kyoukasho/textbook/tenkairei/

平成30年 = 2018年

http://www.chikumashobo.co.jp/kyoukasho/textbook/list/koten-a/
筑摩書房の国語教科書 > ラインナップ > 古典A

http://www.chikumashobo.co.jp/kyoukasho/textbook/list/koten-a/digest-koten-a.pdf#page=3
古典A〈鈷鉧潭記〉

http://www.chikumashobo.co.jp/kyoukasho/textbook/tenkairei/
筑摩書房の国語教科書 > ラインナップ > 古典B 平成30年度用

http://www.chikumashobo.co.jp/kyoukasho/textbook/list/koten-b-h30/
請看看筑摩書房的2018年高中教科書古典B“漢文編”的目次~~~

http://www.chikumashobo.co.jp/kyoukasho/textbook/list/koten-b-h30/digest-koten-b-h30.pdf#page=7
看看日本人的高中教科書裡的〈愛蓮說〉!
有沒有人讀過干寶《搜神記.千日酒》?
有沒有人知道有〈咸陽城東樓〉這首詩?~~~ 日本高中生知道~~~  ^_____^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Ftw2&aid=108572409

 回應文章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咸陽城東樓〉 一作咸陽城西樓晚眺,一作西門
2017/09/14 17:43

.

唐.許渾(788年-860年代)
〈咸陽城東樓〉 一作咸陽城西樓晚眺,一作西門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
江淹〈別賦〉『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軒而飛光。』。許渾『日沈閣』之詞合江淹“日下壁/日沈彩”之詞之思為一。

『山雨欲來風滿樓』整句自然靈動。

許渾此詩中有『漢宮秋』之詞,元人馬致遠作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漢宮秋』之詞後成此劇之簡名。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干寶《搜神記.千日酒》
2017/09/14 09:16

.

東晉.干寶(286-336年)
干寶《搜神記.千日酒》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千日醉。時有州人,姓劉名玄石,好飲酒,往求之。希曰:「我酒發來未定,不敢飲君。」石曰:「縱未熟,且與一杯,得否?」希聞此語,知不免。飲之。復索,曰:「美哉!可更與之。」希曰:「且歸。別日當來。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別,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經三年,希曰:「玄石必應酒醒,宜往問之。」既往石家,語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來,服以闋矣。」希驚曰:「酒之美矣,而致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其家人鑿塚破棺看之。塚上汗氣徹天,遂命發塚,方見開目,張口,引聲而言曰:「快者醉我也!」因問希曰:「爾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幾許?」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氣衝入鼻中,亦各醉臥三月。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葉文忠 2017-09-08 05:30〈有種,請全廢了文言文吧!〉
2017/09/14 09:09
http://www.storm.mg/article/327558
觀點投書:有種,請全廢了文言文吧!
葉文忠  2017-09-08 05:30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者
SCFtw2(SCFtw2) 於 2017-09-14 09:13 回覆:

.

http://www.storm.mg/article/327558
觀點投書:有種,請全廢了文言文吧!
葉文忠  2017-09-08 05:30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者

十二年國教課綱「調降文言文比例到30%」提案擾動社會許久,漣漪圈圈,憂心者都是教育人,都是父母,歡欣者都是政治人,都是學生,若說調整文言文篇幅和反中、去中國化、斷中國文化無關,鬼才信。

文言文一點也沒有問題,荒謬的議題,總因荒謬的人提出荒謬的論點,出問題的是執政者的腦袋,竟然用娃兒的腦袋當指南,於是「小孩審課綱」,「唐宋八大家」遂成了「造神」。

孩子們學文言文重要嗎?那個無役不與的政治學生林致宇說,唐宋古文八大家傳遞著封建思想,並用「反動保守」來形容著反對者。「反動」兩字會從這孩子的嘴巴裡講出,並不令人意外,當年的紅衛兵,本就是毛澤東利用毛頭小娃的「叛逆」掃除異己,死握權力的手段。文革在中國這場運動浩劫十年,讓中國發展停滯,人性蒼白了20年。破四舊、批孔揚秦的文革,本來就是個斷根的運動,蔡英文用在台灣來斷自己的根,那是剛好而已。

林致宇高中未畢業,以同等學歷入大學,敢用“思辨”兩字與社會對幹,讓我驚異又好奇,難道台灣也出產了一個韓寒?於是我開始尋找他的文字,希望能讀到如韓寒般的「思辨力」所帶給我的震動。「反動派聲稱具備『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文學價值』,是學生必須要學習的素養,講的口沫橫飛、冠冕堂皇,但仔細一覽這些洗版留言者,想必大多都受過這種『品德教育』,卻培養出一堆思考能力僵直化、口無遮攔的『思辨白癡』…」這是我讀到他擠出的東西,看來還真高估了他。

短短幾句文字便出現了不少成語,每個成語背後都是一個「文言文」的故事,都是一段歷史,能有這麼多的成語,正表示歷史文化有多厚實,林致宇渾然不知自己幾句話正唾面自乾。

文言,文言,就是用文字來說話,文言是因古人的思考而來,思考就會有邏輯、有系統,表現上就會有典雅美學在其中,讀古人文章,從來不是「學寫文言文」,而是應用在讀其美、聞其慧、觀其品、法其行,思考古人看透事情的角度,好則用,不好則鏡,若文字中沒智慧沒道理,絕無可能流傳至今,要了解觀點,當然要先讀“懂”,這才是求學期間學文言文目的。我年紀越長越遺憾,總覺青春年歲所讀的古文太少,限制了今日視野。

中國古文講究的筆法,至今依然在我們的字裡行間,藏著平仄在其中,即便不是詩詞,也有對仗的句子作為修辭,層疊交用,為何有些文章讀起來,即便白話文,就是鏗鏘有力,有些就如同嚼蠟?正因古今串用,呼應比對,抑揚頓挫,成語信手拈來,自然生花妙筆,強化了論述力,林致宇幾句話裡就出現成語,不就是這原因?可惜他茫然無感,他的「造神」說等於自曝其短。

該討論的關鍵,不是該不該讀文言文,而是該如何讀文言文?該讀多少古文更不是學生決定,看看現今世界,中國古人其思考方式、生活智慧、經營哲學與人生觀點歐美世界已逐漸定位與重視,2012年好萊塢大片《超級戰艦》(Battleship),把「孫子兵法」收入劇情的對白中;愛因斯坦在日記中曾三次提到「易經」,而近年國內外各大學的經管課程裡,更把「易經」視為近代解決企業管理困境的最高經營哲學,中國古人們的智慧,有太多能解今日的盲點,但夏蟲不可語冰,只在水溝打水漂的娃兒,能跟他談什麼江海,談什麼乾坤日月浮?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須文蔚感嘆,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在書寫和表達能力上的比較,「古典詩詞或散文的譬喻,陸生都是隨口引來。台灣丟掉的,大陸現在要撿!」其實須教授錯了,大陸不是撿,而是醒了,文革的噩夢讓大陸整整20年空白,中華文化太紮實,也終於讓他們理解祖先們留下的寶貝有多珍貴,急著找回來。

綠營因台獨夢所以切割中國,為了切割中國,先從斷了文化、歷史、語言的根下手,刻意強化並把「台語」奉為母語,甚至連「閩南語」都不願再提,深怕「閩」字露了餡,讓孩子們知道了「閩」是「福建省」,以為只要去皮,就能連骨肉一快去了,這種愚蠢而膚淺邏輯,也只能有對等程度者點頭稱善。

台語(閩南語)來自大陸中原古音系統,分支成方言,其中藏的古文更多,詩詞韻腳更準,語言型態文意藻飾,無一不是來自文言文的精隨。國語「跑」在台語為「走」,「走」在文言文裡本就是「跑」的意思;白話「走路」,台語為「行路」,李白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古今流傳,若證據還嫌不夠,試問那「烏酐仔貯豆油 — 看不出來」這趣味的歇後語又是從哪偷來的?要斷歷史文化,直接廢了台語,不是更為徹底?

民進黨為奪權,向來操作仇恨心狠手辣無血無淚,綠衛兵們繼續場上廝殺,為達去中目的,管你下一代是不是一肚子餿水,斷史斷文毫不在乎。十年、二十年後,台灣就會真正嘗到苦果,大陸的90後,台灣的八年級,美其名同文同種,程度日見高下,一個逐漸失去競爭力的世代,政客們何曾擔心過一下一代將來如何扛天下?

有種就全廢了文言文吧,反正已經是猴子治國了,也不在乎養出更多猴子來。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張大春 2017-09-07 9:20〈降低文言文比例以便與世界接軌?〉
2017/09/14 09:02

張大春 2017-09-07 9:20〈降低文言文比例以便與世界接軌?〉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211943378152164&id=1003445349
張大春 2017-09-07 9:20 •

還是公德心服務時間

SCFtw2(SCFtw2) 於 2017-09-14 09:04 回覆:

.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211943378152164&id=1003445349
張大春 2017-09-07 9:20 •

還是公德心服務時間

降低文言文比例以便與世界接軌?

就在我試著釐清最近由於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修正案」所引起的一些爭議的同時,忽見報載:有135位作家參與了由《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的聲明連署,新聞資料顯示:這135位作家都支持「調降文言文比率、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

這份聲明的標題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既然連署屬實,我的這一點意見也就要和這135人一起說說,儘管其中有長輩、有朋輩、有後輩,我也只能一體視之,顧不得個人禮貌有別了。

首先我要提醒:連署之事大矣。參與掛名之人,不能說我沒有看清楚聲明全文、或者只同意聲明之一部分,便繳納了名銜,匆忙授首,以致貽人以譏,卻還想分辯:智者千慮,尚有一隅之不及。

至於135人所共同舉戴的這篇聲明本文究竟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在我看來,正是人人可以忽略而作家不可以罔顧的關節。作家不自作主張而跟著人主張,這本是常見的事,無可厚非;作家跟著一本雜誌作主張,認為文言文就是「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也算得是一種受到憲法言論自由保障的議論,不必誅責過甚。但是,作家以文字為謀生工具,不可不善其事而利其器,在讀到這樣一段文字:「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的時候,能不有大疑與大惑乎?

道理很明白淺易:聲明說的是「文白糾葛」,也就是文言文、白話文比例的爭議,爭議必有兩端,而非一家一言所致;既非一家一言,豈能謂兩造皆為「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呢?若謂主張文言文比例宜高者為舊有黨國之弊病,則主張白話文比例宜高者豈能納入舊有黨國之病哉?反之亦然。而謂舊有黨國體制之弊病為一「病灶」(文白爭執)之源,那麼,究竟孰為病源?又孰為病灶哉?這是思路不通、見解不明所導致的文章不好,135位作家卻忙著簽名背書,何其急躁了呢?

最能顯示作家弄辭藻、逞手段的,則是使用比擬性的修飾語,灌入敘事論理的筆墨之中。比方說:「台灣文學學會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再比方說:「(本國語文教育)能夠引領青少年在國民養成過程中,與台灣這塊土地繫連,與台灣文學作品一起呼吸,進而經由世界文學的觀照,認識世界。」試問:在高中國語文課堂上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該如何「與世界接軌」?與世界接軌,不是透過外譯把國人作品介紹給外人嗎?不是透過中譯把外人的作品介紹給國人嗎?降低文言文教材比例,又如何「聯繫土地」和「呼吸」?

至於說:「偏執於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更是在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邁向民主化、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應該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試問:「學而時習之」、「床前明月光」、「梅子黃時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語文內容,究竟如何守舊了人民思想?枷鎖了國家重建?又如何桎梏了民主發展?連署聲明的135人,不會連這幾句都沒有聽過、沒有朗朗上口地學習過,你們似乎並未失去和土地的聯繫,並未停止呼吸,也並未喪失奮起爭執的能力和勇氣啊?

你們只是在一篇不怎麼通順卻又充滿了教條綱領的聲明文字底下簽了一個你們的名字,指稱那些珍視文言文教養的人偏執、守舊、不合時宜──「不合時宜」這個詞語出自《漢書‧哀帝紀》,後來被蘇東坡的小妾拿來形容蘇學士的大肚皮,之後,又出現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堪稱文白兼具的性質──在號稱民主的社會裡,爭議不是好事嗎?爭議不就是來自拿得出實證之據、向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教養理想求取思想上更負責任的推拓與開展嗎?如果連這一點基本的認識都沒有,你們接上了世界之軌,要拿出甚麼樣的作品來面對世界呢?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135位作家簽過的東西也算是留下了歷史的腳印。不過,知識和見解還是可以因融通交流而增進的。眼前你們這樣著急,心情我也能體會,不過請多想一步:當你們的作品以「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姿態進入了中學生的語文課本,實則正是經由考試荼毒學子的利器,我也只能恭喜你們被更多人記得了一點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