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4 18:06:46瀏覽2681|回應5|推薦33 | |
看見隱藏的投資危機,LED路燈對人類社會真有其存在價值嗎? 翻開六月十三日的經濟日報頭版廣告,上頭寫著:華新集團董事長焦佑倫宣布,將投資二億美金在中國西安市建LED廠,搶攻大陸十城萬盞照明計劃的商機!其A3版報導內容依據凱基證券研究部協理朱晏民所言, LED是中國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未來大陸的LED路燈市場商機很大。法人亦指出華新集團跨足布局3D(DRAM、LCD、LED)產業,旗下華新電通公司以WALSIN自有品牌推出省電燈泡,未來華新聯合科技公司在中國西安整合華新綠晶科技、華新金屬製品公司主攻LED市場,是繼鴻海集團、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宣布跨足LED產業。 筆者參與LED業界十三年,靠著新興市場與專利而白手起家,有幸見識到台灣業界從簡單二元晶片的紅橙光到今日全彩的迅速發展過程,這是個讓人迷戀又迷惑的新興產業,潮起潮落也沒幾家公司能超過十億營收門檻,是因毛利率太高還是市場發展有限?留待看倌自行去評估,筆者的感觸是因進入LED市場門檻(技術、資金)過低導致完全競爭市場模型確立,然台灣的LED市場技術來自台灣交大,資金與管理來自苗栗海線鄉親的師徒制傳統,這又如何能與清大的半導體技術和大財團們匹敵相抗衡呢? 傳統優秀的微機電人才都往半導體業界靠攏,再次者往IC設計封裝的範疇發展,剩下七折八扣的把LED業界為暫時棲息處,再加上業界的薪資結構與傳統產業相差無幾,再加上創業門檻與品牌忠誠度都很低,所以發現過去在台灣的LED人才流動率特高,再加上除晶片外的LED生產基地超過八成早已轉至大陸,政府及學術機構領導人只有口惠從不實惠,幾十年來連貸款租稅優惠都沒有形成過,壓根兒不曾重視過這個產業發展;反觀中國大陸政府大力鼓勵招商,銀行對新興內資光電企業狂塞資金擴充產能,造成許多技術台勞更是背骨壟起而易絃琵琶別抱,這一來一往的產業技術溢出結果,筆者也認為台灣不具備LED產業的發展優勢,反倒是中國狂吸LED產業三十年的經驗值與研究成果,再過幾年這個技術門檻超低的產業還能有台灣業者可以生存嗎?在馬魔政府的一中西進政策推波助瀾下,除了晶片廠外,個人維持萬分悲觀的態度。 再回過頭看這則經濟日報的頭版新聞,『華新集團董事長焦佑倫宣布,將投資二億美金在中國西安市建LED廠,搶攻大陸十城萬盞照明計劃的商機!』,個人認同華新集團這個快、狠、準的西進策略,但也暗地裡恥笑這個愚蠢的投資策略。 原因無他,首先分析西安華新聯合投資公司將焦點集中在哪些LED產品,當然據調查未來人才的流動部份,幾可確定不在傳統主力的LAMP、SMT-LED貼片、戶外看板,唯剩下大功率照明的室內與戶外領域,再從其組成子公司專業範疇集中在鋁擠型和壓鑄、印刷電路板、省電燈泡與太陽能模組,即可得知戶外照明的LED模組與太陽能結合將是其主力,而當今LED應用業者針對室內照明均改採SMT-LED貼片為主流,以對抗飛利浦、歐斯朗、日亞等大廠的專利箝制,因為華新集團的子公司並沒有此類專業範疇與設備購置接觸,所以可理解其投資策略是與鴻海集團正面衝突,而與台積電專攻微機電LED封裝領域顯然有所差距;反觀鴻海集團在鋁擠射出和壓鑄、印刷電路板和組裝的技術經驗遠勝於華新集團,除了政商關係勾結的優勢外,還真難看出華新集團有何優勢? 再談下去,真想將自己心中不可說的業界秘密公開,但必定得罪同業和許多意氣風發的財團金主和創投,就簡單一句:『LED路燈對人類社會真有其存在價值嗎?』,讓許多人以為會亮的都可以是燈源,所以將墓仔埔的磷火、山谷裡的螢火蟲、天邊的星子綑綁在一起就可以變成人類用的照明燈具嗎? 補上一句:『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個人認為短期內中國政府希望以LED製作成路燈,對人類社會非但沒有存在價值,甚至對用路人來說更有交通事故致命的立即危險性。
換言之啞巴吃黃蓮,針對LED應用材料十多年的經驗研究都變成危言聳聽的結果,這對自己公司而言其實是嚴重打擊而且損失至少千萬元,開發計劃總檢討中,發現有關大功率材料銷售進度遲緩的主因,乃在於戶外LED應用市場出現技術瓶頸,現存發光二極模組的指向性優點亦是其缺點,與白熾燈、鹵素燈、高壓鈉燈等散射型的燈具比較,如使用在製作戶外路燈照明用途時,同樣流明值照度下,其他光源均先散射再經光學控制其光照方向,光型在環境分布均勻、視覺感柔和且對比值較低,所以能營造模擬出局部環境辨識效果;反觀發光二極模組因為直射穿透空氣的高指向性,其效果呈現在光照射到的物體接觸表面且肉眼視覺的對比值強烈,所以營造出來的環境辨識效果較差。 該現象主要是受人類視網膜的視覺細胞影響,因為錐體細胞感受色彩與亮度的刺激,在白晝可辨識色彩與非彩色物體;但在夜間或暗處時錐體細胞則失去感光作用,改由桿體細胞來取代人類視覺功能,所以無法感受色彩僅能辨認灰階。在成大教授賴新喜(1991)的研究中提到:人類視覺敏感區為視中線15度範圍(雙眼視角重疊處),此處感光的錐體細胞分佈最多所以視覺會隨外界亮度的變化。因此人類視覺自會發展出兩整不同的調整適應方式,一是暗適應(Dark Adaptation)當人類由明亮進入暗處之視覺調適過程,約需30分鐘才能辨識物品。此過程歷三個階段1瞳孔放大吸收較多光線2錐體細胞的感光度逐漸增加,到暗室時感光度則立刻減低3桿體細胞的感光度極度增加,以取代錐體的視覺功能。反之由暗處走到亮處之視覺調適過程,則為『明適應』 (Light Adaptation)約需要1分鐘即可調整適應新環境。(黃心憶2006成大碩士論文,賴新喜教授指導) 由此證實為何駕駛人於夜間行車時,最好是暗處的車內環境去感覺相對亮處的外部環境,是因使用『明適應』的視覺功能快速適應環境變化,更讓駕駛人專注道路交通狀況及降低視覺壓力。然而戶外的發光二極模組高指向性照明環境下,因為光照射物體表面與視覺的對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太強烈使得辨識效果較差;而發光二極模組造成的環境亮度水準對比值太大,依據大島正光(1970)的研究指出,正常狀況下人眼的『視覺清晰度』和『對比敏感度』與『環境的亮度水準』成正比。當環境亮度變高達一定閾值時,人眼的錐狀細胞會被激發,而產生較高的視覺清晰度和對比敏感度。然而環境亮度有一定極限,太亮反而會對標的物遮蔽現象(眩光)而使視力減弱。 LED路燈會造成暫時性失明的因子,一如前述之視覺績效閾值模式,另方面就LED的高亮度與環境對比後產生之視弱性的眩光(Glare)部份。 根據Frank W. Newell在「眼科學精義」第七章有關幅射能對人類視網膜產生傷害的記載,波長接近400nm時,對短波長敏感的錐狀細胞會產生視神經難以恢復的破壞,近500nm對中波長敏感的錐狀細胞也會受到傷害,但短時間可自動復原;至於長波段的幅射能則對人體則無直接傷害;白光LED是以中波長晶片搭配長波段螢光粉製成,所以欲製作對人類視網膜不影響者,須調整波長亦即降低色溫2800K-3200K的黃白光,反之要對視網膜產生永久性傷害者,其波長必須調低至380~420nm的藍紫光,若對視網欲產生短暫性傷害且可自行恢復健康者,而一般路燈以450~470nm的藍光波長與色溫5500K-7500K的藍白光所組成,習知短波長的視網膜照度超過18燭光時,即可傷害人類視覺神經的錐狀細胞,而一般路燈的照度規定地面的照度量測值又不低18燭光,因此在市面廣泛裝置的白光LED路燈均有此危險,然製作色溫2800K-3200K的黃色路燈僅7500K的一半照度,而欲達成相同照度所需的用電量必須增加一倍,如此也就失去節能省電的真正意義,肇始於此,這也是歐美等先進國家不敢冒然導入白光LED路燈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Saito及Iizaka(1992)的研究中也提到,有關人類對物體的視覺感知,必須在物體本身亮度與背景亮度間,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時(最小可感受明亮度差異)才會有辨識能力。然夜間的照明水準與日間比較亮度相對低,而發光二極模組的指向性讓路面與環境亮度落差大,使光區邊緣的行人或移動物體與環境亮度落差變得很小,所以(圖0-1)狀況導致駕駛人的夜間視覺被排除在感知因素之外而釀成許多交通事故。有別於發光二極模組的白熾燈、鹵素燈、高壓鈉燈等散射型等燈具,是因散射、漫射的光源會讓背景亮度提升,使路面與環境亮度落差較小,對於光區邊緣的行人或移動物體與環境亮度落差而言,其亮度對比值也不會變得過小,對多數駕駛人而言(圖0-2),這樣的環境才容易維持在人類的夜間視覺感知因素之內。 由此觀之,中國政府與貪婪財團似乎都不怎麼在意人民的死活,所以才敢大量製作採購白光LED路燈並將之裝置在各個交通道路上;而光電業界的技術人才為解決路面照度斑紋的枝末問題,大費周章將資金與人力都投資在蝙蝠透鏡與散熱模組的設計上著眼,完全忽視了用路人的安全權益,筆者常開玩笑指稱所謂的路燈產業根本是專門為照度計所設計的產品,為了滿足照度=光通量除以距離米的平方,拼命將LED的幅射能加速送到地面等待臨幸的照度計感測頭上,誰管人類視覺神經的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到底算哪根蔥?這LED路燈到底是給官僚看的還是給老百姓使用的?當然官員的眼睛都長在頭頂上,老百姓眼睛長在腳底下;反觀這些耗資投資人數佰億的鴻海集團、華新集團等企業的眼睛又會長在哪裡呢? 唉、危言聳聽講那麼多廢話,台灣島上懂得人又能有幾人?為了路燈整個LED產業至少已經投下400到600億新台幣,誰還記得神奇的大衛魔術?美國魔術師在數千觀眾之前將萬里長城變不見,偉大的LED路燈當然也會如法炮製,將路人從駕駛人的眼睛視網膜中暫時消失。 參考資料: 大衛的萬里長城消失魔術:假設夜間照度= 環境亮度水準對比:正常狀況下,人眼的『視覺清晰度』和『對比敏感度』與『環境的亮度 水準』成正比。當環境的亮度變高達一定閾值時,人眼的錐狀細胞會被激發,而產生較高的視覺清晰度和對比敏感度。然而環境亮度有一定極限,太亮反而會對標的物遮蔽現象(眩光)而使視力減弱。 對比敏感度:常用判斷人眼視力之指標,為對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一根黑棒加上一根白棒通稱為一個週期,因此空間頻率可以每一度視角的週期數來測量。常見光柵有兩種,及形波和正弦波;所以不論是方形波或是正弦波光柵,每一週期的最暗與最亮之對比稱之為『調節對比』,其Michelson對比公式中的L max和L min分別代表光柵波形的最大和最小亮度。由此可知,調節對比的值介於0~1之間。此一對比的水準稱為觀察者能看到光柵的『閾限對比』,而此對比之倒數,則稱為為觀察者之對比敏感度(對比敏感度=1/閾限對比)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