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2 01:09:01瀏覽829|回應1|推薦7 | |
時間:2008年9月30日(二)19:45 10年前看「水月」,心情上處於逃離現實的不滿與不安,態度上卻是為了欣賞而欣賞,所以觀舞過程中,我幾乎在半夢半醒間渡過。也許那時還在當兵,部隊裡的焦躁與感情上的不安分,讓我生活總是有一天沒一天般地浪擲,但也沒有感到快樂或不快樂,反正日子就是這樣的過。 看似無所事事其實消極的面對。 10年後再看「水月」,工作上的忙碌讓我忘了晚上還有這場表演。匆忙間從辦公室的忙碌中逃離出來,腦袋還想著企畫與完稿,還有試聽片的進度,走進劇院看到節目單,才恍然今天要看的是「水月」而非「花語」,看來這陣子的確忙翻了! 然後我想起10年前的欣賞印象,只記得大提琴聲很孤單,舞者在看似太極圖騰的白色水文舞台上牽引肢體,只有最後清水爬滿整片舞台,與舞台後方立起的鏡子輝映出三方人像時,我才清醒過來,然後眼睜睜看著舞者以極緩慢的速度離開舞台,直到最後一位的舞者的腳完全隱匿在側台布簾後結束。 但始終沒領悟到「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偈語。這是林懷民老師創作這套舞蹈的靈感來源。 這次欣賞倒是全神貫注。從樂聲響起的時刻,我才訝然,原來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搭配提琴樂音的起伏律動變化著,彷彿音樂是為舞蹈而作,更似舞蹈為樂音而生,兩者之間百分百的密切度,讓我一下子就隨著提琴聲進入舞者的肢體動作裡。尤其舞者以緩慢又具力道的動作,猶如以無數個圓圈似地展延軀體,像太極導引出來的動作,如水一般任意變幻,既柔順又剛強。 而地板上的白色水文圖騰,更像雙關密語般的符號,把舞蹈、音樂、畫面擴展開來。 後來,流水慢慢爬滿舞台,讓舞蹈多了些水鍊濺起的驚喜,讓畫面多了動態與想像。尤其提琴聲漸淡,我聽見淙淙流水聲,彷彿溪流般看望歲月韶光在眼前緩緩流失。那氛圍是很微妙的。 就像「流浪者之歌」最後流洩金黃稻雨的驚豔般,「水月」最後拉起黑幕,露出斜立的鏡子時,一時間,舞者跟水面倒影及鏡子裡的影像,虛實成似換似真的畫面,於是諦悟到「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這樣的感受在10年後經驗才夠深刻,所以10年前即便我沒睡著也無法體認。這不但是年歲累積下來的轉變,更是心境的沉澱與成長。 重看水月,有這樣的體會,是我意料之外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