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年8月5日(二)19:30
地點:小巨蛋3B7排10號
票價:800元
賣座很差,可能平日的關係,現場僅有五成觀眾。從座位分布的情況來看,除了便宜的座位爆滿,以及高票價的區域人數稍多外,其他座位空蕩蕩,連中價位的座位都幾乎空著,可見這齣戲並沒有真正吸引到觀眾,不知道是景氣不好要節省娛樂開銷,還是廣告打得不夠?我想,票價過高應該是最主要原因吧!
˙
日前新聞報導,劇團為了本戲在小巨蛋另建舞臺,說是用心打造,其實只是噱頭罷了!因為小巨蛋場地太大,並不適合戲劇演出,場中以後的座位距離舞臺已經嫌遠,對於看戲品質會大打折扣。所以當我看到舞臺往場中移動時,心裡著實欣賞劇團照顧觀眾的用心,也慶幸這次不必瞇著眼看螞蟻大的演員跑來跑去演戲了。
˙
故事架構跟電影版相同,情節也類似,當然會就舞臺特色增減內容。在角色心裡層面的敘述及表現很棒,情境營造比電影版深刻;但舞臺很大,演員很多,觀眾會因不容易聚焦而分心或錯過情節(尤其是沒看過電影的人),故事性及緊湊度也不如電影版。
其實,即便不跟電影版比較,我也覺得劇情有些拖戲,甚至可以濃縮或刪減,例如:辛巴、彭彭、丁滿在夜裡追逐那段就可以濃縮,並強調辛巴跟娜娜重逢的驚喜與互訴心事的橋段。而丁滿、彭彭教辛巴「hakuna matata」橋段就可以加強,並去發揮辛巴心境上的轉變,以及可能預見的身體成長,否則突然從小獅子換成大獅子,不少觀眾看了還來不及咀嚼辛巴在一個間奏後就長大了,還頻頻問鄰座:那隻小獅子怎麼不見了?
˙
開場的震撼性不如電影版,可能受限開場歌曲「生生不息」原本是男生演唱,舞台版卻是女生演唱,力道雖夠,但震撼力卻不足,而且無法在起幕時瞬間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是很可惜的。不過動物陸續從觀眾席進場上舞臺的橋段安排,我並不意外,因為這樣的效果十足,很能製造觀眾席的騷動與興奮度,而且一下子就挑起觀眾興趣,融入成為其中一員似的目不轉睛。
靈媒狒狒在電影版是個會中國功夫的老頑童,在舞臺上卻是個活潑好動的女巫,性別有差,端出來的氣質就不同,也多少影響了觀戲的印象。(其實各有特色,只是電影版開場歌給人印象太深刻,突然轉換高亢女聲,的確不太能適應。)
˙
這次出現大量的戲偶,除了常見的手偶外,還看到許多大型偶,甚至操偶方式也打破一般人的印象。我想一般臺灣人看偶戲的印象多半都停留在操偶員並不露面的表演,很少看到操偶員跟戲偶同時出現在舞臺上,甚至讓觀眾看到戲偶被操弄。這是偶戲的特色之一,讓操偶員出現,也增加戲劇張力及想像空間,只是大家向來都覺得不能見到操偶員才是正常罷了。所以我們看得到動物群的小偶,也看得到跟操偶員操作跟自己一般大的戲偶(如:丁滿、彭彭),還有大型偶(如:大象、牛羚、長頸鹿)。
一般的戲偶多半都會從頭到尾做得紮紮實實,不露縫隙,但這次的戲偶卻常看到身體是不完全的,例如:疣豬彭彭的後段身體就輕易看得到內部,其他如大象也是這樣。這樣的設計很具創意,既跳脫舊思維,又能變化出新視野,在欣賞的質感上是提升的。
而在戲偶的用色上,也是大膽又具新意,像是辛巴唱「I just can’t wait to be king」出現的長頸鹿,造型、用色都前衛,卻又很非洲印象的感覺,的確把現代藝術跟非洲元素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我們還看到了皮影戲,出現在劇情中。搭著土黃落葉的布幕出現的皮影戲,很有原始非洲風味,家上戲偶的造型簡單、樸拙,提供另一個觀賞視窗,不但增加戲劇豐富性,也讓情節流動時多了一些跳躍與趣味。
˙
音樂部分,多半都承襲電影版,也許座位偏遠的關係,音響效果不算好(如果以他們劇團的水準來看),聲音明明有穿透力,但就是傳不到後排,這是很可惜的!
˙
舞蹈部分很精彩,不管是辛巴娜娜的互動,或是所有動物在舞臺上走動,都像跳舞般順暢,而且看得出是經過設計的。不過獨舞或雙人舞時,就明顯看出演員的功力有差,甚至可以看到演員動作不夠乾淨俐落,舉手投足都沒有到位,看這樣的獨舞實在很傷眼(對我來說)。
不過,下半場一開始的表演卻是紮紮實實的非洲舞蹈,舞者的律動、節奏渾然天成,其他場次刻意排練的動作有很大的不同。這段算是額外的舞蹈是一道令人驚喜的下半場開胃菜!
˙
舞臺很空,並沒有多餘的設計,僅運用簡單道具還有需多暗藏的機關,勾勒劇情需要的氛圍,例如:一開場的太陽升起、榮耀岩、大象墳場的噴氣孔、丁滿彭彭居住的世外桃源。
也就是因為舞臺設計較簡單,所以暗藏的機關和場景的設計就顯得重要,我最喜歡的一幕是成千上萬的牛羚奔跑遷移的模樣,運用反覆出現的小牛羚,以及進階出現的中牛羚、大牛羚,製造萬牛奔騰以及辛巴陷入其中的壯闊與危險,是很精彩的設計。
˙
總的來說,這部戲還挺好看的啦!尤其是看到演員如何將扮演動物時,既能兼顧動物特徵,有能突破飾演四肢動物都必須趴在地上行走的格局,讓觀眾看到不同的視野,也提升了觀戲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