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6 17:58:31瀏覽492|回應0|推薦7 | |
片名:黑眼圈(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劇情簡介:(轉錄2007年台北電影節網站) 每回看蔡明亮的電影,總要收起被好萊塢片的聲光刺激到腦殘的心態,不然沒看多久肯定會睡著。另外,我覺得大家應該要常看蔡明亮的電影,倒不是為了振興國片或吹捧蔡導的作品,而是他的電影會讓人能夠靜下心來,並且真正的去「看」電影。 電影被創造之初是沒有聲音的。導演藉由鏡頭來說故事,觀眾透過影像進入劇情,這是很純粹的欣賞影片;後來發展出聲光效果後,雖然大大提升電影的可看性(甚至娛樂性),但相對的,觀眾對於影像的依賴逐漸被聲光效果瓜分,甚至淪為輔助品。而蔡導的作品卻把焦點拉回到影像上,讓觀眾重新注視自己習以為常的電影畫面,讓極少的聲光效果擾亂「看」的情緒,即便偶爾穿插的音樂、聲響也能夠畫龍點睛的讓畫面更加鮮活,這才是相輔相成的電影作品。 其實,蔡導的電影有豐富的聲音,只是大家都不當成是一回事,像是電風扇的聲音、睡眠輾轉的聲音、深夜街道上的聲音,甚至爬走在木片地板或梯子的聲音、流水聲、排尿聲、洗衣聲,都能在腦海中衍生出畫面,並與實際的影像產生連結、交錯,然後各自解讀不同的電影氛圍。 就像電影開始的嘈雜街道一角,彷彿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聲響都赤裸裸呈現出來,而不會讓觀眾覺得特別,即便穿插進來的配樂歌曲,都是街頭藝人的隨性演唱。我相信這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好讓一切像是紀錄片捕捉每一個可能的真實的鏡頭。 我不了解「黑眼圈」片名有什麼意涵,但英文片名「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卻簡單清楚呈現主題:孤獨。而且還延伸了串連整部電影的媒介:床。 從外勞拉旺跟朋友撿到一張舊床墊,也撿到受傷的流浪漢小康後,「床」的意象便一直跟著小康跑,或許是小康身為「流浪漢」,沒有一個固定或可依靠的居所(床),所以當他逐漸恢復氣力後,儘管他還是四處亂跑,最終還是回到拉旺身邊(因為那張床),這是他欠缺的依靠感,因為他不想獨自一人睡覺。 事實上非法勞工拉旺也是孤獨的,他也在尋求一份依靠,或許同樣都是外來人的感同身受,所以對於無法對話的流浪漢小康有種莫名的親近感,甚至大方讓他睡在蚊帳內,他的身邊。而女傭也是孤獨的,她也在尋找一份依靠,她始終受限在咖啡店、老闆娘房間、自住的閣樓間流蕩,她的慾望投射在流浪漢身上,不僅是慾望,還有自由與找人依靠的企盼。 所以,這三個孤獨的個體彼此尋求所需,雖然個別自由,但又被現實所牽絆,如非法打工,如身無分文,如工作壓迫。就像流浪漢對於拉旺來說,像隻野貓,想跑就跑,但想你的時候又黏在身邊;但對女傭來說,四處遊走的流浪漢卻像那隻自由飛翔的皇蛾,偶爾停靠在肩上休息,但離去時卻又毫不留戀。而流浪漢卻從拉旺的床墊中找到「家」的依靠,並從女傭的身體中觸到慾望的渴求,所以最後三人躺在一起漂流,在記憶深處的積水中緩慢而無聲。 最悲情的是咖啡店老闆娘,有錢有地有房子,但她卻只能苦守這間屋子,因為他有植物人兒子(?)要照顧,她有房子被賣掉的危機,甚至她有慾望來潮時卻只能靠著替兒子手淫(或藉由女傭替兒子手淫),或是跟隨流浪漢並在暗巷裡愛撫而獲得宣洩。她看似電影中最富有的角色,但實際上卻空虛的可以,比起拉旺女傭流浪漢的各自滿足,老闆娘堅強的假面成了最赤裸裸的對照,這一點可以從她尾隨流浪漢及女傭到廢棄大樓中一窺全貌,尤其迷路後一腳踩進淹水階梯時的驚恐,她才恍然自己的愚昧行為,並從慾望薰心中清醒過來,而後對女傭流浪漢費盡氣力搬回床墊無動於衷。 如果說床是牽動電影的靈魂骨架,那麼水就是肌肉皮膚,而呼吸就是覆蓋其上的衣服了。水以各種姿態出現,像是流浪漢的排尿、拉旺的洗澡洗衣洗床墊、女傭替植物人刷洗的場景、一袋一袋紅的綠的果汁、女傭與流浪漢在樓梯間的咖啡對戲、拉旺帶流浪漢走進積水成潭的廢棄大樓……導演藉由各種姿態的「水」傳遞情感及慾望,隱晦曖昧的把人與人(不管是男女或男男)的肌膚之親,或輕挑或狂烈地一一騷動起來,讓全片孤獨冷調的氣氛中,還嗅到一些慾望的自由與渴求。我很喜歡流浪漢在廢棄大樓釣魚一場戲,彷彿想釣起自由,卻又似緣木求魚,更沒想到自由化身肩上的皇蛾,一旦沒抓住,便飛離自己,消失無蹤。 呼吸,是導演小心處理自由及欲望的細節,像是植物人若有似無的呼吸聲、流浪漢觸碰傷痛的沉重呼吸、拉旺搓洗床墊時的喘息、女傭在閣樓小心翼翼偷窺夾縫底下情慾流動時的呼吸、老闆娘強迫女傭替植物人手淫的呼吸、流浪漢與女傭在蚊帳內做愛時被煙霾燻到嗆鼻的咳嗽……這些聲音都透露慾望或自由的情愫。我享受這些聲音帶來的感官刺激,很真實,很赤裸裸,也很難為情,就像拉旺替流浪漢擦澡、脫褲、餵飯時的互動,一直流洩曖昧的氛圍,甚至連呼吸聲都充滿魅惑,很誘人也很危險的慾望邊界。 另外,流浪漢跟植物人的角色對比值得注意:他們兩人都是病人,一個被揍到內傷,一個始終一動不動躺在床上;一個居無定所,總是睡不同的床,另一個總是睡同一間屋子,同一張床;一個明明手腳能動,卻寧可仰賴別人的照顧,另一個(可能)想自己動手,卻苦於無法出於自由意志移動。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兩個角色卻由同一個演員飾演,角色的孤單轉換對應自由、慾望,把導演對三者的暗喻明示展露無遺,是全片另一精彩之處。 最後,我發現這部電影的後座力好強!看完的當下感受不深,但效應卻在之後的細細回想中越來越強,簡直像是沉淪到深不可測的黑洞裡而無法自拔!所以導演為了替觀眾畫出一個範疇,以便適時回到現實,所以才叫「黑眼圈」? 相關資料: --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