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型的苦與樂
2011/08/01 15:15:50瀏覽134|回應0|推薦1

【全球化vs.在地化】轉型的苦與樂

[轉載自《經理人月刊》2011年7月號 作者:王志仁]

6月初,和一家台商女鞋廠商,到紐約參加他們為客戶辦的明年春夏新款鞋子的訂貨會。這家廠商擁有自有品牌,同時也幫品牌客戶代工鞋子,OEM、ODM和OBM生意都做。

在3天密集行程中,他們和多家商場和百貨公司的採購主管碰面,展示自己的新設計,也接受對方提的修改建議,回去做調整,準備8月再來一趟,做最終款式確認,並敲定下單數量和價格。

製鞋是傳統行業,特別是高跟鞋,最複雜的要四百多道工序。這些工作主要靠手,憑老師父的經驗,能自動化的程度不高。不過,同樣是人工,隨著工藝和經驗,差別也很大,導致做出來的鞋子,從在紐約郊區大賣場裡一雙40美元,到市中心第五大道高檔百貨公司裡一雙1200美元,可以有30倍價差。

目前全世界製鞋的大本營在中國,從早期集中在廣東的東莞,近年開始往浙江的溫州、福建的福州、四川的成都和重慶轉移,尋求更低廉更龐大的人工。但是,一雙400美元以上的女鞋,不管是那個品牌,全部是「Made in Italy」(義大利製造)。

當中國的鞋廠動輒以上萬人的規模投入生產,快速大量而平價地供應全世界市場時,義大利的家族手工作坊,卻維持幾十人和上百人的小規模,接受客戶小量訂製,依照傳統手工製作。這些作坊以前很普遍,都是父傳子、子傳孫,整條街上或整個小鎮,串成整條供應鏈,供應各種物料、配件和人工,來自米蘭和羅馬這些大城市的設計師,就到這些小鎮上找工廠,雙方共同打造出義大利製造的招牌。

近年來,女鞋從原來一年兩次的展示會,演變為一年4次、每一季都要有新品展示,以滿足市場對流行無止境的需索。這些小作坊交貨期長的模式跟不上腳步,加上年輕一代不願投入繁瑣而漫長的製造工作,這些作坊依靠六、七十歲的老師父,產量更加有限,交期愈拉愈長。2008∼2009年的金融風暴,導致高檔鞋的訂單減少一大半,也造成大量家族作坊關閉。

有部分的中國鞋廠,順勢在義大利開了公司,接手這些從家族作坊流出來的師父,或者把他們聘到中國當顧問,傳承經驗。一位來自米蘭的設計師告訴我,他們現在都要跑到中國,找鞋廠打樣和生產。而在紐約的高級訂製女鞋業者,也開始捨義大利而找中國鞋廠合作,以確保數量和交期。現在還留在義大利的,則是轉型做更為概念式的限量鞋設計,主攻一雙2000美元或更高的價位。

中國製的女鞋,正從4 0美元往400美元進攻,並且貼上自己的品牌。這背後有許多是台商,來自製鞋或其他傳統行業。轉型過程將很辛苦,但這也是多年來難得的機遇。

王志仁
《數位時代》總主筆。1994年進新聞業,從事財經、科技領域報導,曾與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英特爾董事長安迪·葛洛夫等多位具全球影響力人物對話;多次受邀擔任思科、惠普和interbrand等外商企業論壇及年會主持人

文章資料來源連結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549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