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進步與繁榮中迷失
2013/04/22 12:45:29瀏覽2766|回應11|推薦41

許多初次訪德的台客,在遊覽幾天之後,往往生出一個迷惑:德國,跟想像中的,大不相同。許多初次訪台的陸客,在旅遊幾天之後,也往往生出一個感嘆:沒想到,台灣如此落後,這般蕭條。

期待來自於想像,德國之於台客,台灣之於陸客,都曾是進步與繁榮的象徵。在他們的心目中,進步,必須是高樓大厦林立,繁榮,必須是路上遊人如織。因此,一旦期待落空,迷惑自起,感嘆自生。

高樓大厦林立,代表進步?或許,老德也曾如此想過。就以本市的三薄片大樓為例,這棟玻璃帷幕辦公大樓,高95米,又高又薄三片相接,看起來很現代。其實,它建於1958年。

1958年是什麽概念?老共炮打金門,引發八二三炮戰,大陸內部搞多快好省大躍進,土法大煉鋼,一天等於二十年。台灣的國民政府在老美力挺之下勉強維持,人均GDP約150美金,沒有股市沒有電視,鄉下連自來水都沒有。

話說二戰過後,德國人歷盡千辛萬苦,在廢墟中重建工業。當時有一個悲觀的作家寫下了一段話:每個德國人5年才能有個盤子,每12年才能有雙鞋子,5個孩子只一個有尿布可用。

結果呢?只花了幾年,1951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就超過了戰前的水準。此後十年,經濟飛速成長,每年的GDP成長率都在8%上下。這是戰後世界的第一個經濟奇蹟。

三薄片大樓正是德國經濟奇蹟的代表作,代表老德有能力也有財力建造此類高樓。然而,三薄片大樓的出現,並沒有引起雨後春筍般的搶建高樓熱潮。過了五十多年,三薄片大樓仍然是一樓獨高,孤立無伴。

為何老德沒有一窩蜂的搶建高樓?很難猜測,不過,從一個寫實派作家,在1958年寫下的一段家鄉描述中,也許可以略窺一二,他說: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這就是工業發達的殘酷代價!下一步呢?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艱難,第二條容易。

第一條艱難路是拿工業發達成果的一部份,走回頭路,去改善被污染的空氣和河川。第二條容易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一起分攤成果,共同享受繁榮。媽拉個巴!等了一百多年,才輪到我們。

很顯然,德國人選擇走艱難路。如今,魯爾工業區的空氣純淨度,好過台北市民生東路住宅區。萊茵河中,有人游泳有人划艇,河裏有魚可釣,沙灘有蛤仔可摸。在空氣和河川逐漸淨化之後,德國人更進一步,致力於防治土壤汚染,一心要恢復祖先留下的一片淨土。

正因此,容易路上的人們,來到艱難路上的國度,找不到心目中的進步與繁榮,不免大失所望。也難怪,大陸客世界撒錢,北京城煙霾蔽天。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RTaiker&aid=7530336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歐西里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題是....
2013/04/22 15:58

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選擇第一條路卻不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希望有乾淨的河流、空氣,但不願意做垃圾減量、分類回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開車。

希望多使用綠色能源但不願意付貴一點的電費。

希望到處可以隨便停車但不願意付停車費。

.......

一切都是政府無能,所以沒有乾淨的河流、新鮮的空氣, 彷彿只要咒罵政府無能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當政府要解決這些問題時,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又是這些不願意付出代價的人民,然後一直不斷的循環,政府無能> 誓死反對 > 政府無能 > 誓死反對.....)。


------
|Osiris|
------
萊茵堂主(NRTaiker) 於 2013-04-23 15:44 回覆:
加強教育,人民終會覺醒。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