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2 12:45:29瀏覽2765|回應11|推薦41 | |
許多初次訪德的台客,在遊覽幾天之後,往往生出一個迷惑:德國,跟想像中的,大不相同。許多初次訪台的陸客,在旅遊幾天之後,也往往生出一個感嘆:沒想到,台灣如此落後,這般蕭條。 期待來自於想像,德國之於台客,台灣之於陸客,都曾是進步與繁榮的象徵。在他們的心目中,進步,必須是高樓大厦林立,繁榮,必須是路上遊人如織。因此,一旦期待落空,迷惑自起,感嘆自生。 高樓大厦林立,代表進步?或許,老德也曾如此想過。就以本市的三薄片大樓為例,這棟玻璃帷幕辦公大樓,高95米,又高又薄三片相接,看起來很現代。其實,它建於1958年。 1958年是什麽概念?老共炮打金門,引發八二三炮戰,大陸內部搞多快好省大躍進,土法大煉鋼,一天等於二十年。台灣的國民政府在老美力挺之下勉強維持,人均GDP約150美金,沒有股市沒有電視,鄉下連自來水都沒有。 話說二戰過後,德國人歷盡千辛萬苦,在廢墟中重建工業。當時有一個悲觀的作家寫下了一段話:每個德國人5年才能有個盤子,每12年才能有雙鞋子,5個孩子只一個有尿布可用。 結果呢?只花了幾年,1951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就超過了戰前的水準。此後十年,經濟飛速成長,每年的GDP成長率都在8%上下。這是戰後世界的第一個經濟奇蹟。 三薄片大樓正是德國經濟奇蹟的代表作,代表老德有能力也有財力建造此類高樓。然而,三薄片大樓的出現,並沒有引起雨後春筍般的搶建高樓熱潮。過了五十多年,三薄片大樓仍然是一樓獨高,孤立無伴。 為何老德沒有一窩蜂的搶建高樓?很難猜測,不過,從一個寫實派作家,在1958年寫下的一段家鄉描述中,也許可以略窺一二,他說: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這就是工業發達的殘酷代價!下一步呢?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艱難,第二條容易。 第一條艱難路是拿工業發達成果的一部份,走回頭路,去改善被污染的空氣和河川。第二條容易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一起分攤成果,共同享受繁榮。媽拉個巴!等了一百多年,才輪到我們。 很顯然,德國人選擇走艱難路。如今,魯爾工業區的空氣純淨度,好過台北市民生東路住宅區。萊茵河中,有人游泳有人划艇,河裏有魚可釣,沙灘有蛤仔可摸。在空氣和河川逐漸淨化之後,德國人更進一步,致力於防治土壤汚染,一心要恢復祖先留下的一片淨土。 正因此,容易路上的人們,來到艱難路上的國度,找不到心目中的進步與繁榮,不免大失所望。也難怪,大陸客世界撒錢,北京城煙霾蔽天。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