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童年憶趣
2005/09/22 00:34:25瀏覽624|回應0|推薦1

轉貼:

童年憶趣

  
            文╱林慈信 譯╱心漁  
  我童年的歲月,沒有現代人所講究的“刺激”和“消遣”,但卻充滿簡樸、誠實、敬虔、犧牲的奉獻,和另類的情趣……

簡樸與美好的生活

感謝主賜我至大榮幸,能身為第四代全職事奉的傳道人。家父林祝三牧師與家母沈曼麗博士,多年任教于香港伯特利神學院與中學。伯特利位于安靜的嘉林邊道,這是香港安全、與世隔絕的一角。

童年的生活簡樸、快樂、富有教育性。很自然地,我學會了愛主。在學校的後面(靠延文禮士道的那道牆),逃離中國的難民搭了單薄簡陋的棚屋。不遠就是1950年代末期興建的老虎岩“徙置區”。我心裡很明白,自己生長在伯特利這樣的環境是何等幸福!

我從父母親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如今,我已年過半百,想分享一下自己生命的頭十四年學習到的功課,尤其想向與我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下一代分享。

雖然我童年的歲月,沒有現代人所講究的“刺激”和“消遣”,但卻充滿簡樸、誠實、敬虔、犧牲的奉獻,和另類的情趣——從生活中体會智慧,不斷地享受天父的恩典。

要求“記號”的祈禱

我的曾祖母是聖公會在寧波的女傳道(Bible Woman)。祖父林鶴九牧師,深信上帝要賜他四個男孩,因此事先命名為馬太、馬可、路加、約翰。果然一連生了四個兒子!家父是老四。

父親1943年畢業于聖約翰大學,1948年南下香港,在伯特利的神學部與中學部任教多樣科目。母親後來應藍如溪院長和盛成皿教務主任的邀請,也去伯特利。

此前母親與父親只在杭州林道亮牧師的神學院的教職員會上見過一面。1949年秋,她為婚姻尋求主的心意,禱告:要是她不遲于當年12月31日收到父親從香港的來信,就知道這是主的意思。1950年1月初,她收到父親寄來的信——信的郵戳是1949年12月31日!

母親在農曆年夜抵達九龍火車站。當晚,父親邀請母親出去吃飯。以下是孩子們聽到的“已消毒版本”羅曼史:他在晚飯時說:“家父是牧師。”她回答:“家父是工程師。”(外公是香港大學第一屆工程系畢業生)就說了這兩句話。飯後回學院,四天後定婚。藍院長和盛主任認為,院方雖作了媒人,可是老師談戀愛還是不太恰當(其實伯特利並不反對神學生談戀愛的),因此要求他們迅速成婚。

那年畢業典禮之後(7月19日),他們就馬上舉行婚禮,林景康牧師證婚。蜜月在容龍別墅,由學生郭超斌牧師作私人司機!

今日許多基督徒不會透過“記號”(諸如郵戳),來尋求主的引導。不過當時許多敬虔的信徒真誠尋求上帝帶領自己生命的每個決定與每一步。我童年時,許多主日學老師與團契的輔導就教導我們,要信靠主,在每個決定上尋求他的旨意。雖然這種要求“記號”的禱告,嚴格來說不是很“神學上正確的”,但天父卻往往体諒我們,應許我們真心的禱告。

先進的衛生觀念

伯特利的學生們為父親取了一個綽號,叫“衛生大王”。當我蹣跚學步的時代,在嬰兒圍欄中玩耍,學院的老師、同學們經過院子,都清楚知道,父親不准他們親我!(我妻子常常納悶,照這樣,我的皮膚怎麼後來變得那麼粗糙!)

當我夠大到自己上學,有零用錢時,父母叮囑弟弟和我,只能買牛奶公司和安樂園的冰淇淋吃,因為所有其他牌子都“不衛生”!吃飯時每個人都有兩雙筷子;一雙是私筷,另一雙是夾桌上菜餚的公筷。這在當時是多麼先進的衛生觀念!

父母親不僅有講究衛生的思想,還教導青年過健康的生活。五十年前,他們就分組帶領男女生,教導生理學和性知識;這些做法在當時深具革命性。相信那個年代的校友一定很感激上了那幾課!(日後父親在美國惠頓大學深造,主修基督教教育。)

即使今日X世代和Y世代整天被媒体的感官刺激所轟炸,許多教會圈子仍未對有關人体、交友、約會等問題,提供合乎聖經的教導。1960年代的性革命也早已遠颺,但是關于上帝為何創造我們成為男女,我們也仍然缺乏健康的、合乎聖經的資訊。

我感謝我的父母走在時代的前端。十一歲時,一晚,父親把我與弟弟叫到一旁,告訴我們,在未來的日子我們身体會怎樣改變。身体並不污穢,是上帝所造;然而倘若誤用了自己的身体,就是罪。

我們必須教導我們的孩子——而且是提前教導他們。

有益的食物,廣泛的興趣

父母親靠著不太多的薪資過日子。那時代,教書絕不會致富的。不過,我們有免費宿舍可住。父親每月把錢放在一系列的信封袋中。其中一個信封是裝買菜的錢,另外一個信封裝卅元港幣,是為買水果的。我們常在晚飯後去九龍城散步,買蘋果、橘子。均衡飲食的觀念早就在年幼時,根植于我們的頭腦中!

父親會在屋頂上弄豆豉,在家裡釀米酒,對飯食也有不合常規的口味。一次我回家吃午飯,桌上沒有肉,沒有菜,只有紅豆沙糯米飯和黑芝麻糯米飯。母親對這甜甜的午飯沒啥興趣。不過父親認為糯米對我們身体很好!

後來我們搬到美國之後,我看到父親買果汁機、製酸乳酪機、發芽機,並且種了滿後院的蔬菜。他還訂閱《預防》(Prevention)雜誌,對健康甚為重視。

伯特利神學院是十分嚴格、保守的地方:大家不抽煙、不喝酒、不玩撲克牌、不搓麻將、不看電影、不賭博、不跳舞。父親連報紙的電影版都不看!

然而生活一點都不單調無聊。父母熱愛生命,也重視孩子的教育。我四歲起就開始習鋼琴。母親教英文和世界歷史,有時我幫她改卷子,也學了一點歷史常識,以致後來主修歷史。

暑假時,父母讓我一年學打字,一年學珠算,另一年補習中文。父親還送我去余提多博士(當時還是中學生)那裡,學英文字根!

和美的社區與体貼他人

伯特利是個小社區,由兩位單身女士管理:藍如溪博士和盛成皿女士。此外有年長的林景康牧師,他在1930年代,曾與宋尚節牧師等人組織了伯特利佈道團。除此還有約十二個家庭,一起住在學院宿舍裡。

我們這些家庭朝夕相處。母親有時會帶些飯菜,去給“校長婆婆”和“盛婆婆”。受難節聖餐的無酵餅,多年來是母親烤的。家中常有訪客,包括趙世光牧師師母、鮑會園牧師師母、金新宇博士等。當然還有學生的家長們。他們來致謝,或尋求諮商,都照中國人的禮儀,帶來名牌的歐美餅乾和糖果。不過我們因需要“禮尚往來”,所以,很多餅乾糖果不許吃。

一日,我的父母參加宿舍的“街坊會”,討論安裝對講機的問題。整個校園只有一台電話,並且是放在辦公室裡,離我們住的公寓是頂遠的一段路。學校決定要裝設內部對講機,以便老師與家人接到外來的電話時,能迅速知道。但是,三架對講機,十二個公寓,應該放在哪三個公寓呢?放在誰家,都會給那家人添麻煩的。

教音樂的年長單身女士連惠芬老師,與她年長的母親住在202號公寓。她們是最不需要對講機的,因為她們很少接到從外面打來的電話。然而,連老師卻自願裝設在她的公寓中。

父親開完會回家,把連老師高貴的榜樣告訴我們。他說,我們應該學習去照顧其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只管自己的事就好了。到如今,我仍然記得那晚學習的功課。

父親還通過另一件事,教我們學習如何彼此体貼,就是控制我們的收音機聲量。父親說,我們必須把收音機音量調到隔壁房間的人聽不到的程度!我父親音樂就放得很小聲。

我們彼此相顧,建立了社區,至今難忘。

結語:

我一生的前十四年,在敬虔的環境中成長:充滿上帝美好的禮物(食物、語言、人文學科、音樂),成長在一個安靜、穩定的環境中。我從我父親身上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生活中充滿了敬虔與智慧,卻不乏情趣──因為,“這是天父世界!”□

作者為中華展望(http://samling.ccim.org/,China Horizon:http://www.chinahorizon.org/,神學與護教出版訓練機構)的負責人。現居美國洛杉磯。□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how&aid=6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