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7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2010/03/07 08:54:07瀏覽1257|回應0|推薦8
金剛經讀經淺得 37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愛徒老師

經文:「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虛者,外有各種業處,次第的方便法門。實者,將法得其真意而於相上空之。例如世人持音聲大悲咒,而大梵天王持十種心念大悲咒。無實無虛者,是有實有虛,故外有法相(虛),但不執著法相,住於實相。所以菩薩行者是心不住法,而從自心流岀法門,故法門無量能接引人。

如來的法無實無虛,亦即不住實虛,在人世間諸相是虛,但亦是實。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虛幻的世事,能看出其實相的運作,故不會落入「無記空」,亦不是「念絕」而視萬事為「空無」,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不住實虛,是有實有虛,菩薩行者不只有天法(實相),也要有適當的路(世間法)行於世間,所以才會說,如來者,諸法如義(宜)。當菩薩行者不住實虛,不住於法,也就是「無所住」已成為菩薩行者的生命特性。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菩薩的任務是「以己之覺引人之覺」。但菩薩若住於法相而行法布施,卻有可能是盲者引盲。如維摩結所說經弟子品,佛陀的眾聖弟子們,因心住於自己熟悉的法相,而未能察覺聽者生命的實際狀態,所以有時不契機,有時浪費了學法行者的時間,皆被維摩詰居士一一指正。

        舍利弗林中宴坐、大目犍連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大迦葉於貧里而行乞、富樓那於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迦旃延於佛說法後為諸比丘敷演其義、阿那律為嚴淨梵王答天眼所見、優波離為二犯律行比丘如法解說、羅睺羅為毗耶離諸長者子如法說出家功德之利、阿難為世尊身有小疾於大婆羅門家門下立,這些敘述有一個共同點,經過維摩詰居士說明後,諸聽聞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才有下列的對照面。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如菩薩不住法相,而住察覺實相,則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所以惠能大師是如是描述的:「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又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六祖壇經南頓北漸第七】法相有別,法性不二。所以說法者不在說法,而是引燃人的「見之能」,才是如法說。

願以此功德       回向法界諸含識

一念霜融悉清淨      同證無上道

隱士合十頂禮敬安祝福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freedom&aid=38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