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書懷
2012/05/29 19:57:42瀏覽625|回應0|推薦6

攝影書懷


初涉攝影
我在民國68年退役進入社會, 隔年與幾位好友集資創辦了一個雜誌社, 由於人手少, 採訪, 攝影, 寫稿, 編輯, 樣樣自己來. 先是在萬大路一家照相館以一萬五千元購得一台Olympus OM-1二手單眼相機外加三個鏡頭 (35/2.8, 50/1.4, 135/2.8). 那時彩色還不太流行, 玩黑白的比較多, 於是又在武昌街超藝買了一套黑白暗房設備, 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攝影人生.  算一算, 都是30多年前的往事了.
雜誌發行了3年, 就撐不下去了,  股東們紛紛求去, 雜誌社就解散了. 那時流行一句話 : “要害一個人, 就勸他去辦雜誌”, 想想還不是沒有道理.
那套相機後來繼續跟我5年左右, 由於沒什麼拍, 就賣出了, 巧的是, 也是以一萬五千元賣出.
 
玩器材, 非攝影
到了83年, 我買了一套Canon EOS 5 (“一套”的意思是一部機身加一堆鏡頭), 那時, 網路開始流行, 我幾乎天天上BBS討論攝影器材, 沈緬在器材的迷思裡, 天天注意那一個機身特別耐操? 那一系統拍出的質感最好? 那一支是神鏡? 那一支鏡頭的那一個光圈拍出來的影像最銳利? 散景最美?  於是又陸續購進了Leica R8一套, M6一套, Contax G2一套, 以及一台富士的GA645zi 120相機, 加上原先的EOS 5, 天啊 ! 超過四套系統, 怎麼用啊 ?  如今回想, 真是神經病一個.  更可悲的是, 器材一大堆, 卻拍不出一張好的照片來. 


不知拍什麼
拍不出一張好的照片是真的, 說我不認真拍, 並不公道. 隨著四時的更迭, 我倒是拍了不少照片, 比方說 : 一月風櫃斗的梅花, 二月到處盛開的油菜花, 三月阿里山的櫻花, 四月的老梅青苔, 五月的合歡杜鵑, 七月的荷花, 八月的金針花,…..和平島/北濱/日月潭/月世界的晨昏, 各地的廟會, 晒麵線/製米粉, 鹿港/九份的老街…… 該拍的, 能拍的, 我都拍了, 年年拍一樣的題材, 年年在同一地點碰見一年見一次面的老朋友, 年年做一樣的事, 了無新意. 常常擲「機」三嘆, 要再拍什麼? 要怎麼拍才能與眾不同? 一切好像通通歸零, 又回到初拿相機時的始點.  這印證了大家常說的一句話 : 遇到瓶頸了.


拍攝地點擴及國內外
十幾年來, 攝影界流行一種行業, 就是帶團出去拍照. 有多位老師級前輩在這一行做得很好, 已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了, 我自知不是吃這行飯的, 所以並不眼紅, 甚至積極的參與捧場, 加上自己跑的, 還有業務上不得不去的, 算算也跑/拍了有50多個國家了. 攝影題材豐富了, 但願我的攝影視野也更寬廣了. 
完全改用數位
後來, 數位相機漸漸取代傳統相機, 大勢所趨, 我就在2004年一次尼泊爾外拍活動完全改用數位機了, 第一台D-SLR是Canon EOS 1D mark II, 第一台小DC是Canon G1, (如今這兩台都仍收納在防潮箱). 同時, 也開始接觸影像的後製處理. 以前拍傳統的時候, 常聽說: “在按下快門的時候只完成一半的工作, 回來暗房製作才是完成全部的工作”. 這句話現在用在數位時代也仍貼切, 常常出去拍一星期, 回國後也要花一星期來整理後製..
 
沙龍並非唯一, 也非全部
後來,我拿到了彰化會的F, 省會的A與北會的A. 我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 就是用「 投」的, 一個月拿出4張作品參加沙龍評審,  雖然最後都僥倖過關, 但是說句真心話, 我並不「十分」滿意這兩年的投龍過程. 常常自覺好的作品, 偏偏沙龍是沒分的. 久而久之, 為了拿分數, 不得不特地去拍攝評審喜歡的題材, 迎合評審的口味, 而沒有去拍自己想要的感覺.
話雖如此, 如果你問我: 是不是鼓勵年輕人去投沙龍 ? 我倒是百分之百的贊成, 因為, 經歷了沙龍的洗禮, 你會特別注意採光, 構圖, 質感, 創意…等, 要求十分嚴謹, 這是對攝影者非常好的訓練. 一年下來, 肯定脫胎換骨, 浴火重生.


要感動別人, 先感動自己
我反過來說 : 自己沒感覺的作品, 休想得到別人的掌聲.
「感覺」是心理的層面, 唯有用心拍, 才能拍出有「感覺」的作品, 有了「感覺」, 進而「感動」, 那就離好作品不遠了. 我每次要拿出照片, 都會先問自己是否有感動, 自己都不感動的作品, 如何叫別人感動呢 ? 有時出去外拍, 拍了一千多張, 竟找不出一張自己認可的, 十分喪氣, 偶爾有幾張滿意的, 雀躍的心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的.
最後幾句話, 不管是傳統還是數位, 只是工具改變罷了, 攝影所要求的基本要件都一樣, 好作品的定義也永遠不會改變.
拍照要先拍心  --- 以這句過話做為本文的結束.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el36903&aid=649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