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5 11:48:08瀏覽888|回應3|推薦0 | |
只有雨季才是的獵人,叫做 mushroomer;只有雨季才能出草的狩獵,叫做mushrooming。 打從四月起,獵人我就在覆雪慢吞吞的溶去中蠢蠢欲動,一直等到五月中第一場暖暖的春雨,獵物們終於陸陸續續撐起了傘。宛如放送電波的小耳朵,獵人聞訊,就執起一把刀、挽著一只籃,前往濕瘴處打獵去。在敗葉間目露凶光地留意小傘層層,在春泥上躡手躡腳地仍然烙下足跡深深。 從出土到老去,牠們只給獵人幾天的光景。那傘,遮的其實不是雨水而是陽光吧?牠們是最禁不得曬的,一曬,就蒼老了、腐敗了,本來可以吃的變毒了,本來就不能吃的變醜了。不管是想賞味或觀奇,獵人手腳不快不行。 大地裡長出來的東西,就數蕈類是最令獵人迷惘的。牠不是植物,無葉,無花,咱們總是看不到地裡(或木頭裡)的菌身蔓莚久遠的「因」,只看到傘帽出頭的結「果」。很科幻的一種生物,尤其是在晦暗的林子裡與某些異類近距離接觸時,一時還以為自己闖進了外太空還是陰陽界,好像看科幻恐怖片一樣地毛骨悚然(例如右圖這個螢螢發光的白花椰…)。 這些長相太不像人間的東西除外,野蕈五花八門,可以吃的著實不少。美國的公園和森林雖然不准人採集植物,但大部份地區獵菇是合法的(就是得避開真槍實彈的獵季和獵區,免得自己被當成野鹿誤獵了)。可惜,遠從印地安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覓食本能與常識被搞丟了,現代的城市獵人在沒有資深獵人的導遊下,只敢取食最容易辨認的野菇:像春夏時節的「牳蠣菇 (Oyster,左圖) 」、以及東岸秋天裡的「樹林雞(Hen of The Woods)」,就是其中兩種北美最常被獵食的野味。 不過,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錯把毒物當山珍的傻事獵人也不是沒做過。獵人雖然愛野味,但還不致於願意為食亡,所以獵人今春的目標是:非「魔蕊菇 (Morel)」不可,尤其是愈接近季末愈發象牙白的黃魔蕊(Yellow Morel,右圖),那是連業餘如我都不會錯認的美景。 魔蕊號稱野蕈裡的珍寶,在有機食品店裡可以賣到 US$40 一磅,在產地也要從 US$15 起跳,是極少數大有賣點的野菇。因此獵魔蕊不只是跟雨季賽跑,也是跟其他獵人賽跑;獵人我實際的狩獵體驗則更像是一場捉迷藏遊戲,這獵物不會跑、不會逃,就是不知牠躲到哪裡去。 好些年前第一次當獵人,正在踏破鐵鞋無覓處時,女兒在小徑上絆了一跤,一抬眼,愕然發現面前就有一家子魔蕊,正在這人來人往的校園湖畔好整以暇地等著我們(下圖)。 只不過,這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好運一回就耗盡了。過去好幾個春天全都空手而返。獵人早已經明暸:想相遇,不可遇,只有強求!於是,趁一大早山路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際,獵人獐頭鼠目地離開正道、步上歧途,深入無人跡可循的林蔭深處,懷抱著希望不斷前進,希望總還有那麼一株還沒被其他也鼠目獐頭的獵人發現的可餐秀色。 和魔蕊追迷藏的過程可不就像在尋覓愛情嗎?想一親芳澤,獵人得在恰恰好的時間走到恰恰好的地方,還得祝禱:即使有前人早到一步, 拜託讓他們都只是不識貨的過客。今春雨水特別豐沛,但獵人從五月尋到六月,踏遍麥迪遜方圓三十哩內大小森林,依然一無所獲,就連當年的魔蕊家族舊址也影蹤全無。天氣漸熱,這一季就要終了,網站上的魔蕊芳蹤報告已經逐漸北移到加拿大邊境,眼見這又將是一個落空的獵季。 獵人的內心多少是有點惆悵的。不過,對獵人我而言,獵菇最大的滿足終究是來自那沒有目的地的悠遊、地毯式蒐索的專注、以及與化腐朽為神奇的大自然艷遇。 雖然沒有口福享用魔蕊,獵人因為享盡眼福,心花朵朵開成五顏六色的蕈,遂一一收割,裝進相機的記憶卡裡滿載而歸。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