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7/26 00:15:36瀏覽1497|回應0|推薦0 | |
把這六個月來對臺灣攀岩界觀察心得寫出來! 臺灣沒有比賽型的選手。(恕刪)我心目中所謂的「比賽型選手」是:把比賽當作天職,除了奪名別無它心,企圖心強,訓練有毅力有計劃(一兩年長計劃),個性謙虛,永遠知不足,不抱怨硬體不好經費不足等等,也不會為人間俗事分太多心。 而我們現今所謂的選手是:志在參加(國際比賽)但不在奪標,比賽時永遠有心理因素,比賽前後倒是常為一些有的沒的吵的很有氣魄,練習是幾天的熱度,但總有人抱怨奬金、訓練、環境等誘因不夠,等等。這樣下去,總有一天,一場比賽工作人員會比選手和觀眾還多,決賽路線難度不到 5.13 也沒人能完攀。 除了比賽,運動攀登在臺灣也被「推廣」的太偏狹。 CB-Test,ABC-教,ABC-裁等「公器」把攀岩的人訓練成涵養和觀念普遍的都不足。除此,臺灣很多推廣攀岩的主事者忽略了一個事實:傳統攀登是運動攀登基礎的根,也是終極的果。只有在臺灣,傳統攀登會淪落到稀有動物,不但瀕臨絕種,還被多數的選手看不上眼,這樣的攀岩價值觀也算臺灣的另類奇蹟。 談到推廣,中華山協握有權力資源但不曉得該作什麼事,倒是會全心全力為了一些個人行為在那裡大做文章。 臺灣的攀岩界現有生態,要推廣,扎根的工作很重要,尤其是青少年,但中華山協在這方面的努力少的可憐。倒是一些民間團體把青少年扎根當成職志,但這些民間團體主事者鮮有互相交流,所謂的「小池塘裡的大魚」心態將地區性的推廣成了勢力範圍劃分的因,閉門造車也成了果,這樣子搞下去,現在的努力了不起造就一些「本土」明星,臺灣本地爽爽而已。 所以,「小池塘裡的大魚」可能就是暫時的結論吧!臺灣不大,小池塘倒挺多的,大魚也多。大魚相輕,很想搞大自己的小池塘(搶舞台)。搞來搞去,池塘就越搞越多,就越搞越小,大魚搞不清楚,因為越這樣搞就很容易認為自己越搞越大,越大就約相輕,而中華山協的種種「制度」只是助長這種風氣而已。 幾年後再回來看看,希望自己是錯的。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