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與教師節(上)
2010/09/28 22:53:32瀏覽294|回應0|推薦16

孔子生平與理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魯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8月27日(農曆)生。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境不好,因此他小時候過得並不平順。平日,除了要幫忙家務外,還得替人放牧羊、牛等工作,賺錢貼補家用,孔子曾回憶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一直到他15歲的時候,才有機會入學唸書。

儘管起步比別人晚,孔子卻十分好學,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因此奠定了他深厚的學問基礎。除了學識豐富,孔子更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主張以「仁道」來治理國家。

在他51歲那年當上魯國的司寇,職務類似今日的警政署長,只可惜他的政治理念無法被君主採納。最後,孔子只好辭去官職,周遊列國,四處提倡他的仁政思想。但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孔子的思想卻得不到諸侯的認同;於是,孔子又回到自己的國家---魯國。從此致力於學術教育方面的工作。5年後(魯哀公16年,西元前479年),留下日後流傳於世的思想遺產,離開人間,享年73歲。

孔子死後第2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按歲時祭祀,這為諸侯祭孔之始。

孔子的學生一共有3000多人,採用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何為「有教無類」?孔子認為不管富或貧、聰明或愚笨等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便是「有教無類」。而「因材施教」是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樣,同一種方法絕對無法適用於每一個學生;因此必須依學生的個別差異,採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讓學生受益。簡單的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平民教育」的人。

生長在政權與社會呈現混亂狀態的春秋時代的孔子,各國的君權都落入跋扈權臣之手,目無公室,亂臣賊子,繼起不已。他舉了許多實例與哲學思想來重建學習方面與道德舉止的準則。雖然他認為其最終的理想只不過是「君子之道」,但現代人都將其思想學派推封為「儒家思想」。且一般認為,在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大家中,以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影響最為深遠。事實上,他思想的影響力不僅遍及全亞洲,更流傳千年至今。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其最大成就在教育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的態度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很受後人景仰。後人推崇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ke822&aid=445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