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地球日的源起(上)
2010/04/18 09:56:57瀏覽509|回應0|推薦23

每年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地球日促使人們考慮為保護地球自然資源還需要進行哪些工作。儘管有一些非政府組織(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協調各地學校和公園等場舉行的數千個地球日紀念活動,但在地球日背後,並沒有統一的組織工作。地球日不是國家假日,但全世界各地都慶祝地球日。在美國,人們紀念地球日,突出表明環境意識已發展成全民意識;過去只有少數人宣導保護環境,如今這個觀念已脫離邊緣狀態,躍居美國主流。

但以往的情形卻大不相同。19世紀,由於美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美國人習慣地認為,天涯處處是綠蔭。人們在某一塊土地、森林或煤礦盡享大自然的資源以後往往遷移別處。20世紀初隨著工業興起,人們容忍工廠煙囪鋪天蓋地的濃煙,毫無怨言。被工業廢水污染的河流也司空見慣。早在1930年代中葉和1950年代,流經美國工業腹地的俄亥俄州凱霍加河(Cuyahoga River)因河岸兩旁的工廠排出化學廢料燃起熊熊大火。當時社會對此無動於衷,甚至知道這件事的人也寥寥無幾。

1960年代,社會觀念產生變化。1962年,海洋生物學家瑞吉兒.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書名寓意著一個沒有飛鳥的未來,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劇毒農藥和當年美國工農業及生活常用化學劑造成的長期毀滅性影響,於是一躍成為暢銷書。

1968年,阿波羅8號(Apollo-8/AS-503)太空人進行首次環繞月球測試飛行,在返回地面時第一次為地球拍攝全景照片。地球在這張照片中顯得小巧、柔弱,但絢麗獨特,很快就在數百萬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1969年,凱霍加河的工業廢料再度引發大火。這一次,社會有了迅速且強烈的反應。起火的河段位於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Cleveland,Ohio),該市立即成為全美嘲笑的對象,全國各廣播電台開始播放諷刺歌曲「燃燒吧,大河,燃燒吧」(Brun On, Big River, Burn On)。同年,美國國會通過《全國環境政策法(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宣佈一項「鼓勵促使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的國家政策」。

當年在人們緩慢培養環境意識的同時,抗議美國政府捲入越戰(Vietnam War)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民間的反戰遊行,特別是大學校園的示威,使人們認識到,有群組織地挑戰「現狀」,事實上可改變政府政策和民間行為。

長期宣導保護環境的威斯康辛州(Wisconsin)聯邦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Gaylord Nelson)認識到,反越戰抗議活動採用的方法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效。納爾遜後來寫道:「當時大學校園在越戰問題上群情激昂。抗議活動,即反戰宣講會遍及全美校園。我突然想起,為什麼不能舉行一個環保宣導會?這便是地球日的由來。」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ke822&aid=395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