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看台灣減碳(9)
2010/01/05 23:31:55瀏覽509|回應0|推薦35

氣候變遷災難影像示警
美國紀錄片《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於「氣候變遷世界高峰會」放映給世界領袖及科學家觀賞,導演邁克‧奈許(Michael Nash)深入印度尋訪消失的濱海村莊肯哈普拉(Kanhapura),也造訪沉沒中的大洋洲島國吐瓦魯,希望各國重視因氣候變遷而將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

好萊塢災難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年上映後,氣候變遷在全球掀起關注旋風。古氣象學家片中預言,極端氣候引發下一次冰河期,各強國忽視的結果使世界損失慘重。

影片之外,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響應「碳中和」環境概念,自掏腰包20萬美元,計算電影製作產出的二氧化碳排量,以在各地種樹和投資可再生能源作為替償,成為好萊塢首例。

氣候議題有好萊塢牌助推,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將《明天過後》熱映看成是對全民推動氣候政策的新契機。高爾和環保團體在《明天過後》上映時,在世界各地展開暖化巡迴演講,演講過程在2006年整合為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紀錄片記錄高爾從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敗陣後,發揮個人影響力推動全球暖化議題。他用驚人的科學數字說話,警示眾人:「全球氣候危機有如未爆彈,再不採取行動,世界末日就要進入倒數階段。」

高爾之後,推動環保不遺餘力的好萊塢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 Caprio),也在2007年推出氣候變遷紀錄片《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身兼製片和影片旁白的他試圖扭轉世人觀念,傳達「人類並非萬物主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11個小時》意即在時鐘上,當時針和分針走到11的位置,象徵倒數計時,時日無多。但也可看做是新的開始。李奧納多在片中點出,在人類史上的危機時刻,拯救工業文明造成的傷害是這一代世人的責任。

《拯救地球(Home)》是法國知名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監製的非營利紀錄片,選定200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在181個國家透過戲院、網路、電視同步放映,創下影史紀錄。影片透過54個國家的空拍畫面,提醒眾人地球之美,並以概觀角度,反映各國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的情形。

災難電影《2012》是艾默瑞奇繼《明天過後》,另一部以地球自然災難為題材的作品。暖化議題雖非該部電影主軸,卻將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全球洪災、海嘯等嚴重後果,透過後製的特效讓災難場景在大銀幕發揮極致。

電影本身的親和力跟渲染力,加上高爾和李奧納多等名人登高一呼,為氣候變遷議題帶來正面力量。影像創作與公益議題的結合已有許多成功案例,但與實際政策間的結盟須繼續努力。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ke822&aid=36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