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夏天--走一趟紗帽山
2022/07/28 22:52:02瀏覽166|回應0|推薦1

《 紗帽山古道行》106.04.30

終年不語罩烏紗, 凋蔽紅楓轉綠芽;

登造峰巔豈孤獨? 鳶飛雲際夕陽斜。

陽明山脈的群山萬壑中,最容易辨識的應屬「紗帽山」,因為它的山形渾圓,有別於其它略帶稜角的山峰,某個角度看起來像是古代的烏紗帽,所以它有個古典的名字—紗帽山。

走在北投小鎮時,隨處都可以看見如屏的「紗帽山」,它的位置距離台北市中心不遠,海拔也僅有六百多公尺,所以它在日治時期已有完整的步道穿過山脊,當今的步道用石板砌成,沿著石徑而上時,可以欣賞到臺灣原生種的山櫻花,這些櫻花樹枝橫斜交錯,特別吸引人的目光;兩側還有柳樹和杉木等人造林,以及種類繁多的蕨類,讓人身心頓感清爽,這座原是火山熔岩的孤山,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已轉變成一座療癒力的天然公園!

除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紗帽山」更不乏特殊的人文足跡,例如古樸的「陳、何界碑」,這個石碑說明早期住民在此耕作,所留下的社會互動印記;再往前行進數公尺,草叢中的「孫霞林祖母古墓」也是山間的另一個故事:孫霞林是清朝末年大稻埕名紳,曾赴福建科舉考中第六十六名,他曾任內閣中書等高職,而在古墓前的旗杆座刻著「咸豐乙卯科中式六十六名舉人孫霞林敬立」一行字。可見紗帽山在清末已受人矚目,甚至被視為風水寶地,彰顯出這座山的獨特性;另外在古墓旁有一個婢女小墓,墓碑上刻著「西源陳門烈婢周市墳」,由於兩者彼此的主從關係,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可能是「殉葬」的婢女,那是禮教末流之下的產物。

但是由於時代久遠,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是否為「殉葬」,而且孫霞林源自儒門,道地的儒家精神是反對「殉葬」的做法,孔子曾嚴正譴責「殉葬」的慘無人道,在《孟子.梁惠王》篇當中說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但某些王道精神如果喪失,人性開始執著枝微末節,難道不會發展出離經叛道的社會現象?「禮教吃人」的現象,不就是對守舊與制約的嘲諷!反觀這個百餘年「烈女墳」的由來,雖然難以證實它的真相,但是它的確讓人對傳統進行一些省思,也添增山谷的神秘氣氛!

幽靜的山徑串連著傳說與故事,並引人緩緩登上紗帽的頂端。來到山的巔峰時,面對遠處的七星山群,群山包覆著中山樓與遊客中心,也承載著竹子湖的連綿梯田…遠近景觀一一盡收眼底,壯闊的景色讓人頓時忘言;直到看見凌空飛翔的老鷹,悠遊自在的身影,讓人想起《詩經》上說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只要進一步觀察,不難發現萬物都各得其所,在軌道中自得其樂,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渺不足道,反而是隨時都隨著自然的節奏一起律動!

極目眺望四週景色,再循著石階緩緩下山,南側步道右邊的太子亭,據傳說是為了迎接日本裕仁太子來臺巡訪所設,但是大正12年(1923年)太子在草山停留兩小時之後,就下山到北投參觀,登山來到這裡觀景的可能性很低,這個傾毀的涼亭的「身世」雖然如謎,但是它卻見證日治時期,台灣朝野跟日本緊密互動的一頁歷史。

歲月悠悠而逝,朝代幾度更迭,但是跟紗帽山相較,都是短暫的一瞬,因為它在三十萬年前,當七星火山噴湧時,旁生而出這座火山,這座寄生的火山就是今天的紗帽山,它在巍峨七星山的屏障下,較少受到強風侵蝕,因此保有較原始的風貌,加上近百年來人們在這裡的活動,豐富了這座山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外形獨特著山,也是一座有個故事的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605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