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8 20:54:32瀏覽2502|回應0|推薦4 | |
從「起」到「承」──葉李華《蓋世》之讀後感‧龍俊榮 《蓋世》一書,是葉李華筆下「衛斯理回憶錄」的第三冊。這本書的宣傳文稿中採用了「一段長達六年的空白」這樣的字眼,很容易便令人聯想到《頭髮/無名髮》中,衛斯理回到「故鄉」去的那段日子,但偏偏我們又知道,在時間編排上,勢不會出現這樣的亂序,所以心中一直納悶著:「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呢?」現在謎底揭開了,原來所謂「六年的空白」,是完全出自葉李華杜撰的情節,記錄的是衛斯理的一段特務生涯。 這個處理十分大膽,因為「衛斯理回憶錄」的出現及受歡迎,不能抹殺的一個重大因素,就是讀者對於原著故事的情意結;之前的兩冊書(《錯構》及《同位》)中最具趣味的,也在於看著作者如何以虛構的劇情及元素,把原著中本來並不連貫的情節脈絡串連起來。現在本書寫的是原著中根本並不存在的情節,即是虛構的元素沒有了可以掛勾的地方,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老實說,由於存在這個憂慮,所以當我可以很容易地在一個晚上把《蓋世》這本書讀完時,多少是感到意外的。事實證明,我之前的擔心是過慮了。 我的一位親友,在讀完《蓋世》之後說:「這是三本書中最有衛斯理味道的一本。」這句話,也許可以作為本書的最簡短評語。由於《蓋世》從頭至尾十餘萬字,所寫的就是衛斯理幾年特務生涯的經過,所以有足夠的篇幅描寫每一個細節,也即是說,可以以最接近小說而非回憶錄式文字作交代,故事便細緻得多了;而且即使沒有太多「衛斯理故事」的元素可經援用,來自如「女黑俠木蘭花故事」等其它倪作之元素若是可用,作者也是來者不扣的,所以仍可承接前書的風格,寫出趣味及戲味來。 一本小說要吸引讀者,除了篇幅上的寬裕外,自然仍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力,所創作的故事有足夠的水準,才可達到效果,而在這兩個環節上,葉李華都是勝任有餘。若說仍有不足的,就是葉李華的行文始終還是偏向過於理性,一些特別需要掀動讀者情緒的地方,例如書中有一節,寫到衛斯理按捺不住激動,把石井五郎梟首時,讀起來便好像有點兒勉強了,不過相對於全書的通順易讀,這一點兒所謂「不足」,其實也只是在雞蛋裡挑骨頭而已。 在相似的創作路線上,能夠不斷發展出新鮮的寫作手法,是葉李華寫「衛斯理回憶錄」以來最令人佩服之處,例如在本書中,寫的是衛斯理在1953至1960年間發生的事,所以各個章節的題目,就以「一九五三」至「一九六○」為題,本身已是相當新鮮的手法。在每個章節的最後,以「同一年」為題,分點列出該年所發生的事,這處理手法,也很有趣。作者列出的,包括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如:「美國於比基尼環礁首度試爆空投氫彈。」也有別具趣味的小逸事,如:「金庸完成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也有虛實交替的事件,如:「中共完成『三大改造』,徐月淨家產盡遭沒收。」葉李華兄對於倪匡先生作品的投入程度,實在叫人驚詑,在這些年度大事中,還包括了「納爾遜自軍中退休,轉任國際刑警」、「章達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和「原振俠生於香港」等等。連這樣的細節也都顧及到了,還愁他會在情節上犯上大的錯漏嗎? (一直以為葉李華會把倪匡本人的往事結合到衛斯理的背景中,不過書中在衛斯理已到香港一段時間,尚在當特務之時,才在當年大事中寫有以下一項:「倪匡逃離鐵幕,定居香港。」才知道這個想法可能是想偏了。這又是一個意外。) 縱觀整個「衛斯理回憶錄」系列中,以《錯構》為「起」,《同位》和《蓋世》則完成了「承」的任務。如本書最後一章所寫,「當我遭遇生平第一個勁敵──死神唐天翔之際……不過,那已是次年初的事了。」即是由第四冊《移心》開始,應該已接入「衛斯理正傳」(從來沒有這個叫法的,在此使用了只是為了行文方便)的故事,所以在正式接軌前,「正傳」中出現的人、事、物,必須先作了舖排;因此在《蓋世》中,老蔡也登場了,衛斯理的出入口公司亦已開業,他的手上,也已戴上了「下一場戲」中將會出現的紫晶戒指了。作者似乎把一切都想好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