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03 10:48:30瀏覽27|回應0|推薦0 | |
美學家蔣勳24日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暢談蘇東坡一生與文學書法名作的關聯,並透過東坡作品反思中國文化,品味人生,全場座無虛席,沒人打盹。 蔣勳從蘇東坡進京應試,一揮而就論司法寬嚴是否得宜的文章,令歐陽修眼睛為之一亮、初露鋒芒談起, 也帶灣區人士細細品嘗「江城子」中對元配王弗的懷念。當時王弗已故去10年,東坡夢見亡妻,寫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膾炙人口的悼忘詩。 在這場灣區連續第二天的演講裡,蔣勳也舉蘇東坡「蝶戀花」裡對青春的感受、「烏台詩案」裡他驚恐絕望,寫給弟弟和妻子的兩首絕命詩,以及被貶黃州後寫就的「臨江仙」等作品,展顯東坡居士隨遇而安的豁達心胸。 出自四川的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蘇氏父子就占三席。蔣勳說,對東坡而言生活中平凡做人是最大的嚮往,他的文字簡單、白話、易懂。無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還是「十年生死兩茫茫」,情和景都讓讀者一目了然。 蔣勳說:「蘇軾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境隨心轉的豁達,一念之差能將痛苦和感傷轉為正能量。以宏觀心態觀賞消逝的美景。」他說,蘇東坡不將陷害中傷他的小人視為敵人,而是砥礪心志的磨練。 談到「蝶戀花」裡的名句:「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蔣勳說,清末學者王闓運曾評為「此則逸思」,中國人曾經恐懼青春,存在著保守的壓抑,對青春裡動情的因素都感到害怕,因而文人規矩多,喜怒哀樂不可輕易流露。蘇軾卻沒有禁止青春,認為青春的美不需要裝飾,鼓勵「天涯何處無芳草」,讓青春綻放在每一次生命裡的驀然回首。 蔣勳打趣說:「一想到自己的青春總是被教官抓去剪頭髮就感到難過。」 品味蘇東坡書法藝術的最經典代表「寒食帖」,蔣勳說,運筆隨意自在,毫不用力。常有人抱怨書法真跡有錯字、漏字或塗改,但那是作者流露的真實心情,就像唱歌在最感動時容易哽咽,儘管走音卻仍能讓聽眾共鳴。這幅字經歷了圓明園的戰火,到日本人手中又歷關東大地震之劫,日本人菊池惺唐冒死搶救,二戰時期轟炸東京的磨難沒能傷到它,後由王世杰購得,據說以當年8百萬台幣的代價由台北故 宮博物院收藏。演講中也說明了蘇東坡好友黃山谷(黃庭堅)題跋的精采。 演講最後提到蘇東坡過世前寫給好朋友趙夢得的一幅留言,中有「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蔣勳說,此中盡顯人情溫暖,人到老年,勉老友要好好保重,「倍萬自愛」,真是貼切。演講在笑聲與掌聲中,打下句點。 January 25, 2016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