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6 23:01:23瀏覽2867|回應1|推薦18 | |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產石油,我們今天就要造訪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苗栗「出磺坑」,並參觀「台灣油礦陳列館」,漫步「地軌式纜車道」,並走一趟「古油井登山步道」。
↓開車走【國1】下「苗栗交流道」,轉【72號】快速道路,先來到「出磺坑」。原本以為是「出礦坑」,其實它是「出磺坑」。
↓台灣最早發現石油,是嘉慶22年(1813年)在公館鄉「出礦坑場(第一號油井)」的遺址,後來日本人也在這裡開採第一口井。由於「出礦坑」油源相當豐富,日本人共鑽鑿了99口油井。
「出磺坑」的名稱,來自一個美麗的錯誤。當初當地人發現地底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以為是硫磺而不知道它是「原油」,便稱之「出磺坑」,沿用至今。
↓「出磺坑」位在「後龍溪」旁,這座吊橋是「出磺坑吊橋」,僅供行人通行;前方便是【72號】快速道路。
↓「後龍溪」穿越整個苗栗縣,【72號】快速道路在這個路段與「後龍溪」並行。前方有兩座橋並列,較遠的一座是於2013年開通的「出磺坑橋」,供一般汽車行駛,取代了原本的另一座橋「國光橋」,「國光橋」改供機慢車輛行駛。
↓右方是【台6線】,是【72號】快速道路還沒通車前,到「大湖鄉」及「泰安鄉」的主要道路。
↓「出磺坑」有「台灣西部小太魯閣」之美稱,除了「後龍溪」的美景外,還有像「太魯閣」的「燕子口」及「九曲洞」的蜿蜒曲折的隧道、岩壁。
↓「出磺坑吊橋」的造型優美,環境清幽,是來「出磺坑」及「台灣油礦陳列館」時,一定要順訪的景點。
↓過「出磺坑橋」的不遠處,就是「出磺坑」的『第一號古油井』遺址。
↓旁邊的楓葉已轉紅。
↓台灣自行鑽井採油,溯自清嘉慶22年(1817年),由居民吳琳芳在後龍溪畔發現浮油。清光緒3年(1877年),政府於「出磺坑」以頓鑽鑽井,深達300公尺,每日可取油1500公斤達一年之久,是我國第一口以頓鑽鑿井的古油井。
↓這就是『第一號古油井』的遺跡,值得紀念與珍惜。
↓前方來到「台灣油礦陳列館」,不過,我們要先逛一下「出磺坑」的油礦景觀。
↓這是整個園區的景點,園區滿廣的,景觀不少。
↓清咸豐11年(1861年),邱苟在後龍溪「出磺坑」附近河床中發現石油,以人工挖掘一口油井,僅比1859年美國賓州的德瑞克(Colonel Elwin Drake)油井晚了2年。日本時代在「出磺坑」大量開採石油,當時日本人所留下的石油油井、鑽探、開採、煉製設施及宿舍、防空避難、福利設施等,都被沿用與保存下來。
↓園區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座看不到盡頭的「地軌式纜車道」。纜車道陡斜,目測斜度約有50~60度。
↓纜車道旁,有一座當年開採油礦的工人雕像。
↓工人雕像旁,是中油於1981年設立的「油礦開發陳列館」。因來此參觀民眾日漸增多,乃在對面興建新館,如鏡頭紅磚牆建築,即為「台灣油礦陳列館」。
↓循著「地軌式纜車道」,拾級而上。
↓「地軌式纜車道」右側,可前往「古油井登山步道」。
↓步道長約900公尺,可分別經過第18號、93號、29號油井的遺跡,最後到達「紀念碑廣場」。
↓還沒走上登山步道,先經過這間「舊醫務室」。
↓「出磺坑醫務所」設立於明治40年(1907年),每年春、秋兩季會幫工作人員定期做健康檢查。昭和2年(1927年)起,每月進行員工抽血檢查以防瘧疾的發生。原本醫師是從苗栗市街來此值班,昭和4年(1929年)起,改為醫師常駐。
↓往前走,是一組儲水槽設備。「出磺坑」從日本時代已有自來水的供應,但此水源乃是石油公司自「後龍溪」引水至儲水槽,經過簡單淨水處理,再輸送至礦區與附近民宅提供用水,至今不變。
↓從醫務所往上爬,視野漸廣。下方建築是過去使用的『北寮』舊辦公室;遠方則是【72號】快速道路。
↓「古油井登山步道」的入口到了,往上可達「紀念碑廣場」。
↓一開始都是石階爬坡道及竹林。
↓很快就看到『第18號油井』的遺跡。
↓往「紀念碑廣場」,還有690公尺。
↓繼續經過『第93號油井』的遺跡,其實都看不到『油井』的跡象。
↓不斷的爬坡,山路曲折陡峭;還好都有樹蔭,不至於太熱。
↓偶而會經過小橋,不過都沒有溪水,很懷疑過去真的有小溪流?
↓經過一處大石壁。
↓再經過『第29號油井』的遺跡。
↓一路不停頓地往上爬,約30分鐘,來到山頂的平台,這裡是過去的日式辦公室及礦場工作人員的休息室。
↓從日式辦公室走出來,就是「紀念碑廣場」。廣場中央是一座『工殤紀念碑』,遠方石階上去,有座油井的井架。
↓這座『工殤紀念碑』,是紀念歷年來為了開發油礦而殉職的工作人員。
↓「紀念碑廣場」海拔385公尺,旁邊還有兩間歷史建築「司機室」及「機械室」。
↓這間是「司機室」,也是「地軌式纜車道」頂端的「控制室」,由纜車道下方的工作人員與上方的司機室以電話聯絡,以確保纜車上的人員及貨物安置妥當。纜車道一路往下,便是我們剛剛看到的軌道。
↓當確認一切妥當後,「司機室」的工作人員便會到後面的這間「機械室」啟動電源,拉動車索,載運人員及貨物上下。「司機室」的控制台設有纜車位置指針表,確保人員及貨物的安全。地纜車因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於1998年停駛。
↓「司機室」旁邊有一座看起來像是蓄水池的設施,也或許是當時工作人員下工前的洗澡堂。
↓我們要從「紀念碑廣場」旁的石階往上爬,到上面的油井架平台看看。
↓從油井架平台遠眺對面的山峰,可以看到在苗栗與新竹深山交界、號稱『世紀奇峰』的「大霸尖山」。
↓從油井架平台還可再登石階往上爬。
↓石階上來,馬上看到『第34號油井』的遺跡。日本時代日本人總共開鑿了99座油井,大量開採石油,不知與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是否有連帶影響?
↓旁邊還有好幾座油井遺跡,只是沒看到油井編號指示牌。
↓旁邊,還有一座目前所見海拔最高的油井井架,不過,並不清楚它的編號。
↓另一邊,則是『第98號油井』的遺跡。依照全區的地理位置與油井編號判斷,油井編號應該是依照鑿井的時間序,分別給編號的,而非依地理位置給號。
↓回到剛剛的油井架平台。
↓其實這是『第33號油井』的遺跡。
↓在「紀念碑廣場」附近,看到好多座可愛的動物小雕塑,不知有什麼特殊意涵?
↓「紀念碑廣場」旁有一條產業道路(中油專用道路)可接到「台灣油礦陳列館」,不過路途遙遠;也不可能從「地軌式纜車道」直接往下,只能原路折返。
↓回到「地軌式纜車道」,接著要往「兒童育樂所」遺跡。途中,先經過這處看似當年的房舍遺跡,還殘留著當時使用的磚塊、門柱及地基等。
↓前方這間在「地軌式纜車道」半山腰的建築,是「舊重機具維修庫」。維修庫的側門,設有纜車道的延伸軌道,可直通維修庫室內。
↓本維修庫主要做為維修鑽井機具或台車等維修使用空間,建築的屋架結構是以鑽井廢油管所焊接組合而成,建物與機具維修系統融為一體,為一大特色。
↓從「舊重機具維修庫」外的纜車道上往下看,非常的壯觀。
↓來到了「兒童育樂所」遺跡,招牌的『所』字掉了。
↓原「兒童育樂所」遺跡的面積不是很大,育樂所除了上課的教室外,原本還有供學童遊玩的溜滑梯、摇椅等兒童遊樂設施。幼稚園已停辦多年。
↓「出磺坑」的「兒童育樂所」是在1950年開辦,專為托育「出磺坑」礦場員工年幼子女的場所。只要付少數的學費,就可以讓尚未上小學的子女入所就讀。首屆畢業生有52人,1958年第七屆畢業生達79人。
↓往纜車道另一側較高處,是另一處「鑽油井平台」,還保留了許多的器具。
↓「鑽油井平台」旁的纜車道,已經接近纜車道頂,不過,前方並不相通,無法通行至「紀念碑廣場」及旁邊的「司機室」、「機械室」。
↓居高臨下,可以感受「地軌式纜車道」的高聳。遠方是【72號】快速道路、「後龍溪」及「客家文學花園」,我們要開始沿著纜車道往下走了。
↓纜車道下方的隧道(通道)。
↓下行來到這間『北寮』舊辦公室,看起來還很新穎,似乎還有在使用中。建築外觀的門窗、門廊鐵柱、廊道等,都有可觀之處。門前有許多棵健壯的扁柏。
↓從舊辦公室看到的「台灣油礦陳列館」外觀,不同方向的斜頂是其特色。
↓長得非常茂密的「鳳凰樹」,樹上結滿了一條一條的果實(種子),小時候常會撿來當做「關刀」,與同學作戰。
↓剛好遇到有工作人員開著鐵馬蹦蹦車上下來回,還有老黃狗全程跟著護衛。多年前園區也曾提供讓遊客搭乘纜車上下「地軌式纜車道」的體驗服務。
↓兩隻可愛的龍貓樹雕。
↓回到「地軌式纜車道」下方,結束了「出磺坑」油礦景觀的探訪。很感佩中油對油礦歷史遺跡的保存與維護的努力,讓大家還可以親身追尋台灣過去採油的歷史。我們接著要到「台灣油礦陳列館」參觀,還有其他幾個景點。
相關連結:出磺坑油礦景觀、台灣油礦陳列館(2之2)
※※※
【台灣油礦陳列館】:官網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30~17:30
票價:免費參觀
<交通>:
< 自行開車>:【國1】下「苗栗交流道」,走一小段【台6線】,續接【72號】快速道路,往大湖方向前行,至「出磺坑」下匝道後即見「油礦陳列館」。
< 搭乘大眾運輸>:從苗栗市搭乘大湖/卓蘭方向客運【5656】,約10~15分鐘一班,在「出磺坑」下車,步行過「出磺坑橋」即可到達。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