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06 23:37:05瀏覽2615|回應0|推薦1 | |
謎樣的首都作戰史載,董卓任羽林郎是在漢桓帝統治的末年,那時帝國的中央和邊陲都不平靜。166年「黨錮之禍」爆發,使宦官與士大夫集團的鬥爭趨向白熱化;同一時間,除段熲持續與西羌作戰外,鮮卑、烏桓、南匈奴、東羌則在166年聯合反漢,造成西北、北境極大的壓力。 對抗北方聯盟,東漢帝國打出王牌,「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張然明。張奐是敦煌郡淵泉縣人,和段熲不同,張奐是經學士大夫背景出身,長年在洛陽當個不大不小的議郎,年過五十才派任軍職;他致力以外交、文化手段處理異族問題,大力整頓邊疆吏治,獲得相當好的成效。166年正月,朝廷將已經有點年紀的張奐調回洛陽當大司農,北方各族立刻聯合造反,朝廷只好將張奐再外放邊區,讓他當護匈奴中郎將,更以「九卿秩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等於是帝國北疆最高指揮官。 北方聯盟遇上張奐隨即瓦解,匈奴、烏桓投降,鮮卑回到塞外,剩東羌先零等部在三輔地區為亂。167年,張奐採取軍事行動,以董卓、尹端為軍司馬帶兵出征,大破東羌,斬首萬餘級,安定了北疆三州。 不過這些內亂外患當時已經不是洛陽的焦點頭條,167年十二月,年僅三十六歲的漢桓帝駕崩,他沒有兒子,帝國陷入繼承危機。168年一月,皇后竇氏與父親城門校尉竇武定計,迎接年僅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入繼大統,即史上所稱的漢靈帝,竇武被任命為大將軍,與太傅陳藩、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共同輔政。 這等改朝換代的大事對低階軍官董卓沒有太大的影響,他認真地打好三輔的戰事,然後跟著張奐高奏凱歌,返回洛陽覆命,等著朝廷敘功獎賞,或許是新帝初即位萬事紛雜,這支軍隊在洛陽城外一駐就是好一陣子。 董卓記得很清楚,那天是九月十七日,清晨,他接到緊急召集令,聽說是皇帝降詔,稱大將軍竇武意圖廢帝謀反,命張奐立刻帶兵進入洛陽勤王。董卓愣了愣,不是今年初竇大將軍才迎立皇帝嗎?怎麼沒幾個月又要廢帝?董卓趕到帥帳,只見張奐在焦急地踱著步,口裡喃喃唸著「陛下有難」、「奸賊竇武」之類的話,董卓一向敬佩張奐的學養與智慧,見連他都慌成這樣,事情必然不假。 董卓遵統帥指令,整頓部隊開進洛陽,只見宮闕前兩支部隊正對峙,一邊打著大將軍旗號,那是由竇武親自指揮的北軍五營,他們人數多達數千人,隊伍整齊,裝配著作戰用的盔甲武器;另一邊則是打著皇帝旗號,那是由宦官王甫指揮的宮廷衛隊,人數只有一千多人,還是由虎賁軍、羽林軍、廐騶、都候、劍戟士等好幾個不同的單位臨時湊成,攜帶的也只是宿衛用的兵器。 張奐部隊的加入扭轉了皇帝軍的劣勢,王甫在優勢兵力的護衛下,揮舞著蓋有玉璽的詔書,高聲宣讀竇武的罪狀,痛叱北軍身為皇家禁軍為虎作倀;王甫又放緩音調,表示皇上瞭解將士們是為奸賊蒙蔽,只要立刻投降,朝廷不但不追究,還重重有獎。 北軍將士久在京中,素來敬畏宮中的宦官,此下見了詔書,又見對方兵力占優,對竇武的信心立時冰消瓦解。那天日頭還未落山,竇武的人馬已散盡,竇武企圖逃走,但洛陽就那麼大,哪走得脫,王甫派兵合圍,竇武無奈之下只能自殺。宦官們擴大打擊面,竇太后被軟禁,八十歲的太尉陳蕃下獄被殺,竇、陳兩家的親戚賓客門生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 董卓帶著部隊回到城外駐地,朝廷敘賞的命令也在這時下來,董卓被任為郎中,賜絲絹九千匹,董卓將絲絹全分給屬下,阿沙力地說:「跟著我,有事我扛,有好處大家爽!」 然而當董卓和他的部屬們還沉浸在「誅邪討逆」的榮譽感中時,洛陽內的謠言已甚囂塵上,人們說竇武、陳蕃並未叛逆,他們原是謀劃誅除宦官,卻為宦官構陷,不得已才起兵抵抗;又有人說,枉費張奐自詡清流名士,竟也阿附閹宦,助紂為虐,這朝廷算是完了。 董卓並沒有像日劇裡的熱血小偵探那樣,為了長官清而白奮戰調查,他看著張奐蒼白的臉,看著日正當中,在心中默默解釋一切。(6) |
|
( 創作|武俠奇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