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董卓] 涼州三明的年代(3)
2017/12/23 09:47:00瀏覽2915|回應0|推薦7


我們很難具體說東漢兩百年間發生了幾次羌亂,若看《資治通鑑》,東漢中後期幾乎每一年都有對羌作戰的記錄,有時是東羌、有時是西羌,有時是少數部落的武力對抗,有時是整個種族的大規模攻擊。董卓出生前十年,東漢才平定了歷來規模最龐大、歷時十數年的「永初羌亂」,亂事起自隴右,董卓的家鄉臨洮是最早被羌人佔領的城市之一,戰火蔓延到南方益州、東方并州與三輔地區,連洛陽北面的河內郡都戒嚴。當時涼州的官員都是東方人,遇亂只想逃,東漢朝廷遂將隴西、安定、北地、上郡等四郡東遷,甚至動用軍隊強迫百姓遷移,造成難民「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僕妾,喪其泰半」的慘劇。

東漢帝國花了十年的時間將永初羌亂的羌人勢力趕出益州與三輔,至於涼州完全平定又是八年後、西元126年的事了。然而十五年不到,139年,漢順帝永和四年,涼州又再次爆發大規模的「永和羌亂」,隴西再度為羌人所陷,三輔地區再度受侵襲,東漢政府再度強迫移民,亂事大約持續六年,在145年左右平定。

這些戰亂都發生在董卓出生前後。董卓或許運氣不錯,出生在東方和平、富庶的潁川,不必甫張眼便見證血腥殺戮、餓莩遍野的人間慘劇。但他終究是涼州人,隴西臨洮的根如一帖魔咒,注定他一生與血腥與戰禍為伍。

西元159年,漢桓帝延熹二年,羌亂再起,當時董卓約莫二十到三十歲之間,朝廷新派任的護羌校尉是涼州本地人,祖籍武威郡姑臧縣,他名叫段熲,字紀明,他便是人稱「涼州三明」的其中一「明」。

袁氏故吏羽林郎

段熲是舉孝廉出身,但他真正的本事在戰場上,他在遼東、青徐一帶都有戰功,159年出討羌亂是他頭一次回鄉作戰。往後十年,段熲將生涯的精力全押在對羌作戰上,前後作戰斬首六萬餘級,最終於169年徹底弭平羌亂,奉詔入京,一路當到太尉。

和「涼州三明」另外二位張奐、皇甫規主張對羌「勦撫並用」的策略不同,段熲是個完全的高壓派,他認為羌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勢窮雖服,兵去復動,唯當長矛挾脅,白刃加頸耳」,他的平羌過程便是一直打一直殺,這使得他的歷史評價頗為兩極。司馬光認為羌亂原是帝國內政失序,段熲殺戮太過,雖有軍功,但君子並不認同。不過《後漢書》的作者范瞱則認為種族清洗才是正確策略,所謂「羌雖外患,實深內疾,若攻之不根,是養疾疴於心腹也。惜哉寇敵略定矣,而漢祚亦衰焉。嗚呼!」

我想我們不必在這邊對段熲做評價,畢竟這不是「段熲傳」,不過我認為范瞱「寇敵略定矣」的觀察並不正確,段熲的做法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否則二十年後便不會有邊章、韓遂等人領導的涼州亂事。

話說回董卓。照時間推算,當段熲在河湟一帶鎮壓西羌時,約莫就是董卓擔任涼州兵馬掾時,兩人可能有過若干接觸,段熲並非名門出身,年輕時「習弓馬,尚遊俠,輕財賄」,和董卓的背景有幾分類似,段熲大概因此對這個年輕軍官的作戰與殺人能力留下印象。

161年,段熲的軍事生涯出現波折,他被涼州刺史郭閎誣陷,革職回洛陽受審,但因涼州戰事非他不可,他在牢中蹲了一年便平反復出,先授并州刺史,隔年(163)復任護羌校尉。

段熲應是第一次意識到官場殺人比戰場殺人更可怕,征戰在外,朝內不能無人,他於是想到董卓這個年輕人,能打,在東方待過,受過基本教育,於是他以刺史身份向洛陽內的高官們推薦董卓,很幸運地,袁隗接受這個推薦,聘用董卓為幕僚。(4)

( 創作武俠奇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10963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