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建仁/防癌新妙方
2013/06/20 09:16:02瀏覽219|回應0|推薦1
【聯合報╱陳建仁】

衛生署最近公布,癌症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00名死者,就有28人死於癌症。在台灣常見的癌症當中,肝癌、子宮頸癌、胃癌與鼻咽癌,都是導因於傳染病原的慢性感染。這類病毒或細菌誘發的癌症,約占所有癌症的四分之一。

透過疫苗接種可避免感染致癌傳染病原;或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控制致癌傳染病原的慢性感染,都可有效預防癌症發生。

B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致因,全球約有3億5千萬的慢性B型肝炎病患,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及南美洲,台灣也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地區,成人帶原率高達15%。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可透過疫苗接種預防,台灣自1984年展開全球最早的全國B型肝炎接種計畫,使得預防接種過的出生世代的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大幅下降,肝癌發生率也顯著降低70%。B型肝炎疫苗是第一個被證明能夠有效預防癌症的疫苗,但它不能保護已受到感染的慢性帶原者。

C型肝炎病毒也是肝癌的主要致因,全球約有1億7千萬的慢性C型肝炎病患,主要分布在蒙古、亞洲、北非及南美洲。台灣的C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約2至5%,有明顯地理差異,少數鄉鎮可高達20%。截至目前,C型肝炎疫苗仍在研發階段。

B肝C肝 抗病毒藥物抑止

近年已有B型與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上市,可有效抑止肝細胞內的病毒複製,減少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發生。台灣自2003年展開全國慢性病毒肝炎治療計畫,對於符合治療條件的B型或C型肝炎患者,給予抗病毒藥物,這項計畫有效降低肝硬化死亡率與肝癌發生率。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的療程短,且治癒率高;但抗B型肝炎病毒藥物,都必須長期服用,有些藥物更會誘發抗藥病毒株。療程短又能完全治癒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是相當重要的醫藥研發課題!

子宮頸癌 疫苗&抹片齊下

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宮頸癌的必要致因,在100多型的人類乳突病毒當中,具有致癌能力的共有17型,其中以16、18、52、58四型最為重要。絕大多數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都是暫時性感染,較為少見的持續感染,則會顯著增加罹患子宮頸癌風險。台灣婦女持續感染可致癌人類乳突病毒的盛行率約3至5%,且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

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可利用接種疫苗預防,目前上市的兩種疫苗,是針對16、18兩型人類乳突病毒所研製,對其他型人類乳突病毒並不具有完全保護效果。婦女接種疫苗仍須檢測其他型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以及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或其癌前病變,並給予適時的診斷與治療。台灣自1995年起,對30歲以上婦女實施子宮頸抹片篩檢,已顯著降低子宮頸癌死亡率達80%。治療人類乳突病毒持續感染的抗病毒藥物,目前仍在研發階段。

胃癌 抗生素降低機率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因,台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也有明顯地理差異,飲用河水的山地鄉和偏僻區域,中老年人的感染率甚至高達70至80%。由於水肥處理改善與自來水普及,台灣年輕世代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遠低於年老世代。

抗生素可有效治癒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進而降低慢性胃炎、胃潰瘍和胃癌發生率。台灣自1995年由全民健保給付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篩檢和治療,台灣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

鼻咽癌 早發現早治療

Epstein-Barr(EB)病毒是華人好發鼻咽癌的主要致因。全球多數人在青少年即已感染EB病毒,卻只有極少數人會罹患鼻咽癌。目前並無有效的疫苗或抗病毒藥物,可預防或治療EB病毒感染。現階段鼻咽癌防治對策仍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為主。

早期發現鼻咽癌的治癒率佳,而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量,或鼻咽上皮細胞中的EB病毒量,都可作為鼻咽癌的早期篩檢工具;且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除了EB病毒的大量複製外,鼻咽癌也有很強的家族傾向,探索華人容易罹患鼻咽癌的風險基因型,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陳建仁/對抗癌症海嘯 預防、篩檢雙管齊下

【聯合報╱陳建仁】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指出,2010年全球用於癌症診治的醫藥費用,高達1.16兆美元,這項沉重的「癌症負擔」,造成全球的重大經濟損失。

世界衛生組織還警告,未來20年全球癌症人數將增加70%,成為人類的「新興流行病」。生活在現代的人們,無人能保證終其一生不被癌症侵害。這波「癌症海嘯」,將席捲大量的人類健康、生命與財富,嚴重衝擊全球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

奪命殺手 高居首位

從1982年以來,癌症一直是台灣居民的第一大死因。2013年台灣共有42559人死於癌症,占所有死亡人數28.4%,平均每12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胃癌、男性攝護腺癌、胰臟癌、食道癌、子宮頸癌。就長期趨勢而言,子宮頸癌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口腔癌與食道癌死亡率卻明顯上升。

有效預防 絕非絕症

從前癌症被視為是絕症,大家都談癌變色,懼而遠之。但在21世紀,癌症絕對不是絕症,它是可以被打敗,可以有效預防、避免發生,而且可以早期發現、完全治癒!

舉例來說,自1995年起,台灣健保提供婦女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已使子宮頸癌死亡率下降高達六成。目前的瓶頸在於有三、四成的婦女,未能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以致有症狀才就醫時,往往已成為晚期病人,不僅治療效果差,而且容易復發或轉移,存活率也大大降低。

近年來,國民健康署更積極推動大腸癌、口腔癌、乳癌篩檢計畫,希望協助民眾提前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以透過有效治療而完全痊癒。

可惜民眾參與率不高,亟待加強宣導以提高篩檢率,確實做到早期發現、適切處理的理想目標。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幸福,每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努力做好癌症篩檢。

預防癌症 先懂成因

消弭「癌症海嘯」更重要的策略,就是預防癌症。要避免癌症發生,必須對各種癌症成因充分了解,才能事半功倍。從20世紀初以來,透過有系統的臨床與基礎醫學研究,科學家已釐清很多人類癌症的成因,可用來預防癌症發生。

單獨由基因變異造成的人類癌症並不常見,占所有癌症2%至3%,且具發病年齡偏早和家族多發的特性。絕大多數的人類癌症,都受到基因與環境互動影響而發生。

環境中的致癌物,可分成物理、化學和生物致癌物三大類。物理致癌物包括游離輻射、紫外線、電磁波等;化學致癌物涵蓋水、空氣、土壤、食品、藥物當中的重金屬和化合物;生物致癌物包含病毒、細菌、寄生蟲等致癌傳染病原,以及植物的致癌毒素等。

人類透過吸菸、嚼檳榔、酗酒、不健康飲食等生活習慣,感染致癌傳染病原,或活動在被汙染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受到致癌物暴露。

因此要避免或減少癌症發生,必須養成健康而規律的生活習慣,除了戒菸、戒檳榔、戒酒或減少喝酒量、節制飲食與控制體重,也應該積極根除致癌傳染病原、加強環境汙染監控與防制、落實職場安全與防護措施、強化藥物食品衛生安全管理。

癌症預防有賴人民與政府密切合作,唯有人人做好防癌工作,才能避免或減少「癌症海嘯」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

三成癌逝 歸咎抽菸

一種致癌物可以引起多種癌症,像抽菸會引起肺癌、咽癌、口腔癌、鼻及鼻竇癌、喉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腎癌、膀胱癌、卵巢癌、結直腸癌、鼻咽癌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所有癌症死亡,至少30%可歸因於抽菸。

一種癌症也可能由多種致癌物引起,像肺癌的致癌物就包羅萬象,除了抽菸,二手菸、鋁、砷、石綿、鈹、鎘、鉻、鎳、鈽、氡、柴油引擎廢氣、燃煤廢氣、室外空氣汙染、懸浮微粒、矽塵、X射線、加瑪射線等,都會引發肺癌。

但除了肺腺癌,至少80%的肺癌可歸因於抽菸。戒菸是防癌的首要關鍵,在許多已開發國家,由於人民與政府共同努力,男性成人抽菸率已顯著下降,其肺癌發生率也開始呈下降趨勢。台灣男性成人抽菸率,近年來已逐漸降低,相信不久的未來,台灣男性的肺癌及其他癌症發生率,也會逐年下滑。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778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