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抗癌要如何吃的各種觀點?
2013/03/19 14:45:52瀏覽2042|回應0|推薦2

觀點一:

抗癌要吃好 別怕養大癌細胞

海鮮類食物有「毒」是沒有根據的說法,蒸魚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
報系資料照

藝人徐風昨天因癌症過世,生前瘦到只剩40公斤,讓人不捨,營養師分析,癌症患者消瘦的原因包括肌肉萎縮、化療、食欲差等,更怕患者存有迷思,怕吃太好「養大」癌細胞,還有人認為竹筍等「發物」會刺激癌細胞生長,海鮮、鴨肉「太毒」不能吃,或只大量吃蔬菜,結果卻因為高纖飲食帶來的飽足感,反而吃不下蛋白質。

台中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劉博仁表示,晚期癌症患者因癌細胞分泌大量激素,蛋白質消耗快,導致肌肉萎縮。還有人因為化療、放療影響吞嚥功能或造成噁心、食欲不好,還有人因煩惱病情吃不下而暴瘦。

癌症已連續30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劉博仁提醒,癌症患者暴瘦,不利抗癌,病友應注意體重變化,兩、三個月內的體重降幅不應超過原體重的10%,例如70公斤者,若一下子瘦到63公斤以下,很容易因為體力不繼影響治療預後,甚至不得不中斷治療。

劉博仁說,患者最常見的迷思是過度忌口,這不敢吃、那不敢吃,更怕吃太營養會壯大癌細胞,以致於營養不良。還有些人擔心竹筍、香菇、芒果、魚等是「發物」,會刺激癌細胞生長,但發物主要是針對過敏體質,癌友少量攝取並不影響。

另外有人認為鴨肉、海鮮類食物有「毒」,劉博仁說,這些說法沒有根據,只要減少高油脂及豬肉、牛肉等紅肉類,其他食物不需要過度忌口。

還有人罹癌後刻意改變飲食習慣,大量吃蔬果,反而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劉博仁說,有些癌友採生機飲食抗癌,而生機飲食生食多、蛋白質少,但癌症患者放療、化療期間免疫力不佳,更應盡量熟食。他建議癌症患者治療期間,蔬菜改以水煮,水果要去皮,並適度攝取清蒸魚類、去皮雞肉。

餓死癌細胞? 癌友飲食6大迷思

2012/09/10

【元氣周報/記者周宗禎/報導】

迷思1/癌患變瘦是必然的,主要是治療導致體重減輕,不必太在意?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表示,除了放射、化療造成口腔潰瘍、惡心,讓人食欲不佳、體重下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搶營養,病體對抗腫瘤消耗體力;食道、胃等消化系統的癌症影響養分吸收,都是病人消瘦的原因。

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美瑜指出,研究顯示50%患者在確認罹癌時體重都已下降。腫瘤細胞影響人體代謝,變瘦是必然,治療時搭配適當營養支持,對提升存活率大有幫助。

迷思2/吃得太營養,腫瘤會長得更快?

吳鴻昌說,不斷有病人問他:「太營養的食物,會導致腫瘤變大嗎?」他都回答,癌細胞直到人死亡前,都在搶奪正常細胞養分,即使病患營養不良,癌細胞照樣增長,饑餓只會讓自己沒體力治療抗癌。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顯示,癌症病患飲食熱量至少應增加20%,且目前無證據顯示人體增加養分,會使癌細胞成長更快,反而有許多病患因養分充足而長期存活。

吳鴻昌說,看過許多營養均衡的病患,遠比捱餓不吃者存活更久,癌細胞可以「餓死」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美瑜也說,有病患聽信「飢餓療法」,造成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癌細胞反而長得更快。餓過頭,更會先餓死正常細胞,應適當補充營養,才能完成治療。

迷思3/生機飲食適合所有癌友?

生機飲食在坊間流行,不少患者認為有助抗癌,吳鴻昌說,他不反對生機飲食,但不贊成只靠生機飲食攝取營養。因為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營養素,未搭配油脂食用,吸收力差。且化、放療後10到14天,抵抗力明顯下降,未經烹煮的生食易因細菌、寄生蟲、農藥殘留致病。

迷思4/肉類會助長癌細胞,吃素比較好?

不少宗教團體、名人主張吃素抗癌,強調吃素後腫瘤變小甚至消失。不過醫界多主張避免「純素」,「蛋奶素」至少可補充一些抗癌需要的動物性蛋白質、微量元素。

很多病患相信「吃雞肉、牛肉對身體不好」,吳鴻昌說,問患者怎會相信,幾乎都是由親友口耳相傳而來。他說,治療期間吃素,易造成熱量、優質蛋白質不足,影響遭破壞組織的細胞修補,免疫力持續下降。

美瑜強調,「肉類不會加速腫瘤癌細胞生長」,吃素癌友除多吃各種蔬菜水果,更要補充全穀、豆類、蛋、奶,均衡飲食最有幫助。

迷思5/癌友飲食盡量清淡,最好少吃油脂?

美瑜表示,清淡飲食,也要營養均衡才有益健康。好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還有堅果等,癌友應多攝食,對提升免疫力很有幫助。

迷思6/吃不下沒關係,打營養針就好?

吳鴻昌說,病患要求打營養針時,都會提醒他們,腸胃消化的營養最好,久不進食,腸子萎縮,也易感染,只要能吃,就不需要營養針。他說,一般「吊大筒」的點滴,還不如喝運動飲料更能補充體力。

癌症治療時常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讓人食不下嚥。美瑜說,醫療用完整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可維持改善病危、無法進食的病人營養代謝,但也不宜長期使用。




 

觀點二:

避免攝取

大腸癌 忌食過多碳水化合物

2012/11/09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生活習慣會影響疾病病程。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晚期大腸癌患者飲食若富含碳水化合物,癌症病情惡化、死亡風險會比較高。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臨床觀察,不少大腸癌患者攝取較多麵包、馬鈴薯、烘焙食品等「升糖負荷」值(GL)較高食物。

過去研究發現,肥胖、靜態生活型態容易增加癌症復發率、癌症死亡率。研究人員認為,大腸癌患者一旦體重過重、缺乏運動,很容易影響體內胰島素濃度,促使罹患高胰島素血症的風險上升。

這項研究發表於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研究作者表示,吃太多碳水化合物食物,容易讓體重飆升,使肥胖問題更嚴重,這可能影響癌症病情。此外,也不能排除可能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對腫瘤造成生理性影響,導致大腸癌病情變得更加嚴重。

研究團隊以1000多名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接受飲食習慣問卷調查,為期約12個月。研究人員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血糖負荷值都與癌症病情大有關聯。

研究期刊編輯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大學醫院凱斯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醫師尼爾‧梅洛波爾與拿桑‧柏格表示,醫界早發現,癌症細胞非常喜歡吃糖,研究結果更證實這點。

美國營養師羅娜‧珊登提醒,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因果關係,不能光靠一篇研究就急著下定論。民眾最好還是遵循現有飲食、生活建議,就是維持健康體重,多增加運動量,飲食要均衡、健康,避免攝取過多糖分。



 

純植物性蛋白質 抗癌營養零負擔

2013/04/22

【聯合線上企劃╱大侑健康】

抗癌首重 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衛生署所公布的10大死因中,癌症已連續30年蟬連首位,每12分21秒奪1命。癌症病友面對癌症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吃得好,營養更要比一般人更多,適宜採高熱量、高蛋白質飲食,才有足夠營養和體力接受一連串治療。蛋白質缺乏時,易造成合併症及感染率增高,白血球及免疫機能降低。因此,醫生建議接受化療的成人病友,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2.0公克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 挺過抗癌路
開始化療和放療後有足夠優質蛋白質,才能修補重建治療過程中對健康組織細胞的損傷,降低癌友化療、放療時的副作用及不適感。建議採少量多餐方式,攝取魚肉蛋類及黃豆製品等蛋白質食物,並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油脂和反轉式脂肪。在開始化療、放療二週後,多數癌友會出現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狀況,可選擇容易吞嚥且高營養密度的優質植物性蛋白質,包括豆類、穀類及堅果等,其中又以大豆富含完整必需胺基酸,屬於「高生物價值蛋白質」,可幫助身體修復受傷組織並對抗感染。

國內有業者搭配日本知名食品大廠研發出『大豆胜肽群精華』,嚴選非基因改造大豆,透過高科技酵素水解技術將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胜肽,比蛋白質或胺基酸更快速、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天然不添加人工色素、香精及防腐劑,並通過多項SGS安全檢驗認證,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健康有保障!

【大豆胜肽群精華體驗包免費索取】


生活保健-癌友飲食原則 高蛋白高熱量

  • 中國時報

 罹患癌症,很多人會改變飲食習慣,開始不吃肉、改吃素,但醫師及營養師提醒,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或手術前後對蛋白質和熱量需求更高,癌友所需的蛋白質是一般人的1.5倍,更需要足夠的營養。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癌症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化學藥物會對體內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尤其會造成白血球下降,此時在增生過程就需要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修補身體的組織、恢復體力。

 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或手術前後對蛋白質和熱量需求更高,這時間飲食應以高蛋白、高熱量為原則,對癌症病友來說,體重驟降是營養不良的警訊。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指出,癌症病人若最近半年體重降幅超過原體重的10%,或過去1個月體重驟降達整體體重的5%,就是營養不良的高危族群。

 賴怡君說,若以身體質量指數(BMI)22為標準體重,一般人每公斤體重每天要攝取1公克蛋白質,但是癌症病患蛋白質攝取每公斤最好達到1.2至1.5公克,而每天最好要有5成蛋白質來自蛋、豆、魚、肉、奶等高優質蛋白質。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人若蛋白質攝取不足,身體就會消耗原有的肌肉、脂肪組織,造成體重流失,降低身體免疫力及體力,尤其癌症治療期間營養補充不理想,身體缺乏足夠體力抗癌,不僅將加重化療副作用,甚至疾病控制跟著不理想。

 不少民眾罹癌後改吃素抗癌,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副主任楊志新表示,目前沒有研究指出癌症病人吃素疾病存活率會較好,癌症病人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

 賴怡君提醒,飯和蔬菜雖都有微量蛋白質,但1兩肉所富含的蛋白質卻要吃3碗半煮熟青菜才能補足。若癌症病人體重有減輕現象,最好三餐加上點心,且每一餐都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補充蛋白質。

 賴怡君也提醒,癌症病人應避免「全素」,最好選擇「奶蛋素」,補充抗癌所需的動物性蛋白質。而若全素者建議從植物性蛋白質,如豆漿、豆腐等補充,另吃飯時可多添加紅豆、黃豆等五穀雜糧,或在飯上添加白芝麻或黑芝麻等。
 

 

 抗癌怎麼吃?專業衛教網為您解惑

  • 中國時報

 最近因親人罹患癌症,正在進行化學治療,從確診癌症後,身旁的多方親朋好友便好意地提供不少飲食資訊及偏方,更熱心地買了眾多營養品,每一個舉動背後都是滿滿的愛和關懷,真的感到無比感動。

 擔任醫藥記者,深深了解癌症病友營養不良對身體的威脅,有時還遠超過癌症本身,看著自己的親人在癌症治療過程,因噁心、嘔吐、食欲不振,體重直直落,心中的焦急真的以熱鍋上的螞蟻形容也不為過。

 放眼望去坊間抗癌書籍琳瑯滿目,「防癌聖品」、「抗癌飲食」…每本標題看來都頭頭是道,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抗癌訊息,到底如何吃才能讓病人體力回復?哪些訊息才對病人真正有幫助?過程也常感到無比的焦慮和困惑。

 好在身旁有很多專業背景的朋友,一一為我解惑, 若民眾有癌症飲食或營養問題,也建議不妨多利用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癌症希望基金會(http://www.ecancer.org.tw/)等團體網站的專業衛教知識,或撥打基金會專線向營養師諮詢,將心中的疑問交由專業解答,可省下不少憑空摸索的時間。

 

母親在我高中那年得了乳癌,她發現時已經是末期,聽父親形容,當他聽到醫生的宣告時,才明白什麼是雙腳無力癱軟。

往後十年間,我們丟棄了一切的加工食品、基因改造蔬果和過多的調味,冰箱裡取而代之的是從值得信任的店家買來的有機食物和無毒產品,只吃當季農產品。我們開始上網查癌症的資料,讀遍相關書籍,甚至不斷關注最新研發的乳癌新藥,深怕面臨無藥可用的局面。

母親是右胸發病的,切掉乳房後,也影響到淋巴的功能,更傷及右手的神經。發病之初,她常常在半夜流淚,埋怨自己拖累了全家,累垮了父親,這事我是之後才得知的,因為她不願讓別人看見她的脆弱。

母親是我看過最純真的人,她心裡住著一個小女孩,笑起來的歡樂模樣可以感染所有人,如今卻得面對這樣的痛苦。

父親每天來往公司和醫院之間,帶母親化療、做復健,孩子們輪流為她按摩,舒緩右手臂萎縮的不適。母親時常得承受化療帶來的暈眩、嘔吐、失眠等後遺症,藥袋一包比一包多,每天的行程就是吃藥、做復健、吃保健品,然後再吃藥,但是她不叫苦,雖然常常痛得叫出聲來,但是她從不放棄。癌症為家庭帶來的衝擊已經無語可訴,但也讓我們更堅強。

這些年,母親只要有精神,我們就出遊。有一次,母親的身體狀況較穩定,吃膩了數月清粥小菜的她,難得提出去飲茶的要求。我們自備了湯匙筷子,馬上衝去餐廳,見母親狼吞虎嚥的模樣,好笑又心疼。

如今即將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對母親的考驗不比以往少,家人間的感情卻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日子都要緊密。我時常暗自祈禱,能有更長的時間陪伴在兩老左右,直到兄弟姊妹都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也很感謝一路雪中送炭的親友。

母親,我們都想對您說,不要放棄,您還有我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740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