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護腺癌
2012/12/12 11:11:01瀏覽1564|回應0|推薦1
頻尿、解尿困難… 當心攝護腺癌
2012/12/12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攝護腺位於膀胱底部開口,大約一顆栗子大小,將膀胱與尿道連接處包起來。 圖/廖珮涵繪製

國內一項統計顯示,六成攝護腺癌患者因解尿症狀而發現癌症,醫師提醒,60歲以上男性,勿輕忽頻尿、解尿困難等症狀。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腫瘤委員會統計7家醫院、共4千名新診斷為攝護腺癌患者,其中六成因解尿症狀而發現;透過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抽血篩檢發現者僅二成,這項報告最近發表在台灣醫學會學術年會上。

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忠信說,台灣攝護腺癌患者,平均發病年齡73歲,臨床表現不同於西方國家,在台灣第一次被診斷的攝護腺癌患者,有四分之一癌細胞已轉移,美國僅有5%患者轉移。

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40歲以上成年人,每年一次健康檢查,其中抽血一項,就包含檢驗PSA值。

若只有兩成攝護腺癌者,是透過檢驗PSA值發現,是否意謂此檢驗意義不大?

陳忠信說,美國男性常20、30歲開始做健康檢查,就篩檢PSA,雖篩檢出初期攝護腺癌,但有的腫瘤生長緩慢,多年仍局限在攝護腺,不見得需要馬上開刀治療。

像美國這樣大規模的PSA篩檢,報告顯示,並未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但歐洲報告指出,PSA篩檢能降低兩成死亡率,不過,可能有過度診斷風險,如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造成患者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礙。

陳忠信表示,從美國經驗來看,台灣20歲到40歲男性做健檢,做PSA篩檢意義不太大;但40歲以上,則可接受國健局的免費篩檢。

「PSA只有兩成檢出率,是因多數台灣男性不知道利用國健局的免費篩檢。」泌尿科醫學會理事王起杰說,PSA雖被認為有偽陽性,但仍是攝護腺癌的篩檢工具之一,男性到了一定年紀如40歲過後,仍應做PSA篩檢。

陳忠信也提醒,超過60歲男性,若有下尿路症狀,如頻尿、解尿困難,則應注意不見得是攝護腺肥大,就應加做PSA篩檢,協助診斷是否為攝護腺癌。

陳忠信指出,目前攝護腺癌治療準則來自歐美,但西方國家和台灣患者臨床表現,不見得相同,如台灣初診發現的轉移性病人多,卻較美國病人有較長存活期。

因此,泌尿科醫學會今年起建立台灣資料庫,希望能做為各醫院治療的整合平台,目前已有21家醫院參加,涵蓋全台六成病例數。


PSA檢驗有灰色地帶 準確率七成
2012/12/12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男性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醫師指出,即使PSA值超過10,也僅有五成有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第5位,98年有4013人新診斷出攝護腺癌,當年有936人因此死亡。

高雄醫學大學泌尿科副教授王起杰說,早期的攝護腺癌,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多表現頻尿、急尿、解尿困難、尿流變小等症狀;必須以肛門指診、抽血了解PSA值、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等方式診斷。

其中的PSA檢驗,多年來醫界多所討論其偽陽性問題。

王起杰說,PSA值超過4ng/mL,會懷疑可能有攝護腺癌細胞;但仍有「灰色地帶」,一般認為,它只有七成的準確率。

他指出,PSA值介於4到10的男性,進一步再做經直腸超音波或切片檢查,往往只有二到三成者,有攝護腺癌;即使PSA值超過10,也僅有五成者有攝護腺癌。

為什麼PSA會有偽陽性?王起杰說,像泌尿系統的結石、尿道感染或攝護腺肥大,也都可能使PSA值升高。

但不可諱言,抽血驗PSA,仍是泌尿科倚賴的攝護腺癌篩檢工具之一。只是何時適合開始驗PSA,醫界看法不一。

王起杰的經驗是,如果是20歲到40歲患者,PSA值升高,絕大多數都是感染發炎造成。

王起杰說,4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接受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免費成人健檢,抽血驗PSA;若患者PSA值超過4,再做肛門指診或超音波檢查進一步確診。

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忠信則表示,從美國經驗來看,男性從20、30歲開始健檢,就驗PSA,其偽陽性反而容易引起男性恐慌。

他認為,過了40歲才需考慮做此篩檢,而年紀大男性有解尿困擾,則更應記得要驗PSA。



揪出攝護腺癌 PSA指數參考
2012/10/15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69歲黃先生6年前出現血尿,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第四期。黃先生現在每三周接受一次化療,他說:「病情來得太突然,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攝護腺癌。」

沒想過自己會罹患攝護腺癌,恐怕是多數男人的心聲。雖然就算攝護腺癌能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早期發現,但國內男性接受這項檢查的比率始終不高。黃先生在確診前,從來沒做過PSA檢查。

國內醫師表示,美國擔心過度診斷,出現不建議檢查PSA的聲音,但國內情況不同,台灣多數患者求診時,大都已是晚期,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

台安醫院泌尿科主任陳日昇說,PSA是診斷攝護腺癌最具參考價值的指標,檢驗數值超過4,就要懷疑可能因攝護腺癌引起,且PSA只需要抽血檢驗,與肛門指診比較,相對方便許多。

不過,PSA的數值並非絕對性,換句話說,就算數值超過4,仍需要由醫師進一步切片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今年三月刊載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經過8年追蹤7萬6千名美國男性發現,接受PSA檢驗的男性,的確提高攝護腺癌診斷率,但對於降低死亡風險,沒有明顯幫助。美國政府專家小組今年5月則建議,不需要做例行性的PSA檢查,避免過度醫療。

但歐洲在經過11年追蹤研究後發現,定期接受PSA檢查的歐洲男性,能降低死亡風險21%。這項橫跨歐洲8國的大型研究,同樣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到底需不需要定期篩檢PSA?陳日昇說,PSA超過4,必須進一步進行組織切片,才能證實是否罹患攝護腺癌;組織切片時,通常在超音波下,在攝護腺上打上12針,這的確增加敗血症風險。這也是美國呼籲停止例行性特異抗原檢查的原因之一。

但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黃一勝說,美國因此擔心過度診斷。台北榮總泌尿科醫師張延驊說,美國雖然有反對聲浪,但因家庭醫師制度普級,多數民眾仍然會聽從醫師建議作篩檢,「美國並沒有完全放棄篩檢。」

「無論美國如何爭辯,台灣的現況是,多數患者求診都是末期。」張延驊說,攝護腺特異抗原篩檢是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的好方法,就連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也維持篩檢建議,台灣沒道理放棄這項篩檢工具。


治攝護腺癌 9成男不舉

彭博新聞1日引述研究人員的說法報導,因初期攝護腺癌接受治療的男性,15年後仍能勃起到足以性交程度者僅占10% 。無論接受的是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不舉的比率都一樣。

這是有關兩種常見攝護腺癌療法結束後,為期最長、範圍最廣的生活品質調查。研究人員長期追蹤1655名確診罹患局部疾病並接受手術或體外放射線治療的攝護腺癌病人。

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若以治療兩年後的情況做比較,手術治療者不舉比率較高,但到了15年後「近乎全部不舉」。共同作者納許維爾范德比爾特大學泌尿科專家潘森說:「這是攝護腺癌的真正面貌,也是歷來最廣泛的病人經驗呈現。」

去年5月,美國疾病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建議醫師,不要以特別針對攝護腺研發的抗原血液檢測法篩檢腫瘤,以避免過度治療與不必要的副作用。去年7月一項針對731名病人所做研究報告發表,該研究比較以手術治療及未動手術僅做追蹤觀察的兩組病人,發現兩組病人10年後的死亡率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潘森說:「我們已經開始明白,原來許多醫師治療過度。」他又說,部分低風險的攝護腺癌「不需要治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713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