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業果.空性
2012/04/03 17:33:32瀏覽1000|回應0|推薦0

尊貴的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在201054日講授菩提道次第略論時,有關業果與空性是這樣教授的

在思惟業果的總、別二相之後,「思已應行、應止之理」,在思惟了業果總別二相之後,什麼樣的事情是該作的?什麼樣的事情是不該作的?這個部分分二:

壬三、思已應行、應止之理

癸一、總示

癸二、特以四力淨除之理

癸一、總示

  「總示」,的這個科判當中分六:第一個部分,「應於一切晝夜當中,生起修習正法之心。」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也都承認,如果造惡的話,這會帶來痛苦;如果行善的話,這能夠讓我們帶來快樂,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也都認同的一個觀念。但是如果只是知道,或者是認同,但是你沒有實際付諸於行動,這時候對我們來說是不會有任何的幫助。所以對於業果的法則不是只有了解,而是我們必須要更進一步的在白天或者是晚上,多花一些時間來作思惟。透由不斷的思惟,對於業果如果能夠生起強大的信心,這時候我們就會進一步的想要去行善、斷惡,所以這個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點。因此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我晝夜恒時,理應思惟此」。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

這當中的「勝解」,指的是勝解信。對於什麼樣的法則要生起勝解信呢?對於業果的法則。導師釋迦世尊親口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對於業果生起堅固的勝解信的話,這樣的一種信心是一切善樂的根本。

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的內心中,生起堅固的勝解信呢?這時候我們不斷的要去思惟業果的道理。了知黑、白業果,其後應當數數修習。當我們知道了黑、白業果之後,我們應該要多花一些時間來修習業果的道理。為什麼要修習呢?

此是極隱蔽分,於此極難獲得定解故。

因為業果的法則,它是極隱蔽分。所以如果沒有多多的去思惟的話,想要對於這一點生起定解,是很困難的。

相較於空性,業果的法則更為深細。我們之前提到的空性,空性是比較容易獲得定解。為什麼對於空性比較容易獲得解定?這是因為空性的法則,能夠透由正理來證成。但是業果的法則,想要透由普通的正理來證成,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相信佛陀所說的「教」是正量教,是沒有錯誤、沒有顛倒、不欺誑的教,我們才能夠對於業果的法則生起信心。所以,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此是極隱蔽分」。由於業果的法則它是極隱蔽分的緣故,它藉由一般的正理沒有辦法來證成,所以唯有透由對於佛以及佛所宣說的佛經,生起強烈的信心之後,藉由這樣的一種方式,才能夠對於業果生起定解。因此業果的法則相較於空性的法則,它是更深細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強調,「此是極隱蔽分,於此極難獲得定解故」。也就是因為它的本質是極隱蔽分,難以獲得定解的緣故,當我們了知了黑白業果之後,我們應該要數數修習。這是第一個部分。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對佛所說的業果法則,生起信心是很重要的。」正文當中提到了,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從自處墜,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雖變餘相,然尊不說非實語。」

假設說有一天,天空當中的月亮,或者是星星,從他們現今所在的位子,往下墜落,或者是具有高山、聚落的這些山河大地,有一天它都有可能會毀壞,「虛空界雖變餘相」,而現今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它都有可能轉變成另外的一種情形。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實際上這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不管是在賢劫,或者是在末劫,任何的時間點,佛他都不會說「非實語」,也就是說他都不會說欺騙我們的話。也就是外在的這些種種境界,我們看似不會改變的境界它都會改變,但是佛在任何的情況下,不管是在過去的賢劫或者是在將來的末劫,他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會對眾生宣說非諦實語。於如來語應生信念而修;所以對於佛所宣說的教法,我們在內心當中,應該要培養一定的信念。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定解,任於何法,皆不能得令勝者歡喜之定解。

如果對於佛所說的業果法則,沒有辦法在內心生起強烈的真實定解。這時候不管你是作禮拜,或者是作供養,其實在這當中,我們很難透由行這一些諸多的善行,而讓佛生起歡喜,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個部分,「修習空性,有助於對業果產生定解。」有一類的人他們會說,之所以要修學業果的法則,這是因為不了解空性。當我們了解了空性(也就是一切的萬法,都是無自性的空性法)之後,這時候一切的法,由於它的本質是無自性,所以它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何必去在乎業果的法則呢?所以他認為「一切的萬法,都是透由我們內心當中錯亂的認知,顯現的一種面貌。」所以他認為「在了解了空性之後,就不需要這麼去在乎業果的法則。」其實這樣的一種空,並不是真正空性的內涵,而是所謂的斷空。所謂的「斷空」指的就是,他認為「在空掉自性的情況下,一切的法皆是不存在。」但實際上空性的法則,並不是如此。

所以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有一類人,

說於空性已獲定解,然於業果未起決定且不慎重,乃是顛倒了解空性;

有一些人他提到說,他已經對於空性生起了定解,但是他對於業果的法則,既沒有辦法生起定解,而且他輕忽了業果的法則,其實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表示他已經完全的顛倒了了解空性的內容。為什麼?因為實際上所謂的「空」也好、「空性」也好、「自性空」也好,它所指的意思是指它並沒有獨立的本性,也就是諸法在形成的當下,是必須要「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形成的。所謂的「自性空」當中的「自性」,指的就是不需要觀待他人的一種本性。而諸法在形成的當下,它所空的自性,就是空掉了「不需要觀待他人」的這一點,也就是因此萬法都是在緣起的基礎之上,才有辦法建立起來。

這個地方我們所探討的業果也是如此。我們想要追求的樂,它是藉由行善而感得的一種果報,我們所想要避免的苦,它是透由造惡之後所感生的一種惡果。所以表示說,樂跟善,苦跟惡,這彼此之間是互相觀待的,既然是互相觀待,就是指它並不是完全不存在的空。

對於這一點,達賴喇嘛法王在宣說佛法的時候,也時常的提到。以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佛教徒的教義,可以簡單的分為「見」跟「行」這兩個部分,所謂的見指的就是「緣起見」,所謂的行指的就是「無害行」。這當中有特別的提到,見指的是緣起見。所謂的緣起見,指的是萬法它的形成,它的本質,都是在透由「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形成的,因此它並沒有獨立的本性,以這種角度來解釋無自性。所以從這當中,我們想要獲得的快樂、想要避免的痛苦,也是必須要觀待、依賴善惡的因緣,才有辦法形成的緣故,所以這樣的一種苦樂,它也並不是不需要觀待他者,就能夠獨自形成的,因此它的本質也是自性空。

如果以這樣的一種角度我們來了解空性的話,更進一步的,我們就能夠對於緣起,或者是業果的法則,生起更強大的信心。但是相反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空性的內涵,而否定了業果的原則的話,就表示你所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空性。所以在正文當中,接下來提到了,

若解空性,見彼即是緣起之義,則成於業果生起定解之助伴故。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空性,並且我們所了解的空性的內涵是正確的話,這對於我們思惟緣起、思惟業果,應該是會產生直接的幫助。

彼經中云:「一切諸法似水月,猶如幻泡陽燄電,雖死歿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這個當中第一句話提到了「一切諸法似水月」,「水月」指的就是倒映在水中的月影,這樣的一種影像它是存在的嗎?它是存在的。它不僅是存在的,而且它的存在是觀待外在的種種因緣聚集之後才形成的,它雖然存在,但是它不真實。一切的法也是如此,一切的法並不如同我們所看到般,這麼的真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探討,一切的法它的本質就有如同是水中的月影。雖然是透由眾多的因緣聚集之後,而形成的一種法類,但是它的本質是不真實、沒有自性的。

一切諸法似水月,猶如幻泡陽燄電。

並且又提到了,一切的法它不僅如同水月,而且它猶如幻化、猶如水泡、猶如陽燄以及空中的閃電。雖死歿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雖然一切法它的本質是不真實的,但是確實在這當中,也會有所謂的死亡跟投生。「有情意生」這是指眾生的另外的一種名詞。不管是有情或者是意生,它的本質都是沒有任何的自性,因而提到了「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此正理門賢妙矣,微細難見佛行境。」

這當中有提到了「微細難見」,業果的法則跟空性的法則,相較之下,業果的法則是更加的深細,而且更加難以了解。「佛行境」,深細的業果道理,是只有佛才能夠親眼看見的一個境界。由於深細的業果內涵只有佛他才能夠親眼看見的緣故,所以這時我們對於佛所宣說的業果法則,就應該要生起強烈的信心才對。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RL56&aid=629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