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絲路之旅- 4
2011/11/30 21:58:39瀏覽281|回應0|推薦3

2011/7/18吐魯番

        早上九點半,剛走到飯店門口,就聽到心惟爽朗的笑聲。仔細一看,飯店門口停著一台計程車,車屁股貼著「車內禁止放屁,車外隨意」。讓人不禁莞爾一笑。大家一邊笑,一邊開始今天的行程。

    今天的第一站是蘇公塔,一路上看到家家戶戶的門口或者院落裏的葡萄架下,多擺放著一兩張鐵床或木床,甚至有的就擺在水渠旁邊,這就是新疆18怪之一的「鐵床擺在大門外」。吐魯番太熱了,外面夜風涼爽,又沒有蚊子咬,所以人們夜裏都喜歡在屋外睡覺。

    到蘇公塔的距離並不會很遠,約莫十來分鐘就到了。蘇公塔建於西元1778年,是由當時的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的次子蘇來滿,為了感念清王朝對額敏和卓一家的知遇之恩,並使額敏和卓一生的業績能留芳千古而建造的。它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全部用青灰色磚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徑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園錐形。塔的表面分層砌出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5種幾何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築風格。緊臨蘇公塔的是蘇公塔禮拜寺,是新疆境內大的伊斯蘭教禮拜寺之一,占地2500平方米,室內寬敞,建築莊嚴、古樸、可容納上千人做禮拜。每逢重要節日,當地民眾的三人一群、五個一簇湧向禮拜寺;遠的,騎毛驢、騎自行車、坐汽車從四面八方雲集這裡,頒經禮聖,祈求福佑。走進禮拜大廳,可以看到穹形的拱頂,造型美觀的馬蹄形券頂,眾多的壁龕,幽暗的佈道小室,處處都顯示著伊斯蘭建築的風格和濃烈的宗教生活氣息。他們都是用陰乾的生土坯建築起來的。

    在蘇公塔的旁邊會看到一整排的麻扎(麻扎是維吾爾族語裡面墳墓的意思)。形形色色各種麻扎的造型都不太一樣。經過小張的講解才知道,原來從麻扎的造型可以看出墓主不同的身分地位,如果是圓形的麻扎表是墓主是男人,女人的墓,上面是三角形,至於有清真寺造型的麻扎則表是主人曾經到麥加朝聖過,是當地有地位有勢力的人。小張另外告訴我們,古老的巴扎(市集)旁邊都有麻扎,因為以前的人都會準備供品,祭拜完後就會互相交換,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市場。

    逛完蘇公塔,我們前往旁邊的吐魯番郡王府。他是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的府邸,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額敏和卓歸順滿清政府,協助清政府擊敗準噶爾叛軍以及大小和卓叛亂,得到乾隆皇帝的褒獎,敇封為吐魯番郡王並世襲罔替。過去三百多年來,這裡除了是吐魯番郡王生活和主持政務的地方,也是清王朝期間吐魯番維吾爾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中心。歷史上的吐魯番郡王府占地數百畝,有房數百間,設有議事廳、接待廳、正宅、清真寺、兵營、馬廄等。可惜在1933年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的軍隊放火燒毀。現在的郡王府是根據史料記載,按以前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佈局和規模復建的,占地面積22畝,宮殿建築面積約二千五百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數十間。郡王府內有地道以及窯洞,其特色為冬暖夏涼,非常適合生活在乾燥酷熱的吐魯番人居住。

    我們於十點四十分離開吐魯番郡王府前往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新疆坎兒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是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霸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污染。正是因為有了這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數十萬畝良田,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林則徐當年途經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並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我們於11點抵達坎兒井博物館,一進去的時候就是一片很大的天山山脈與吐魯番的模型讓我們知道本地先天環境上的限制。接著在以實體模型來介紹用來介紹坎兒井的豎井、暗渠、龍口、以及明渠澇壩。

l   豎井 - 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

l   暗渠 -又稱地下管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在開挖暗渠時,為儘量減少彎曲、確定方向,吐魯番的先民們創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在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木棍,兩個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後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暗渠越深空間越窄,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由於吐魯番的土質為堅硬的鈣質粘性土,加之作業面又非常狹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公里長的暗渠,平均會死12~20人。

l   龍口 -坎兒井明渠、暗渠與豎井口的交界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地層滲透,通過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個出水口。

l   明渠澇壩 -暗渠流出地面後,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就送到哪裡。

我們一路從地下室參觀,了解古時候的吐魯番人民在地下建造豎井與暗渠的辛苦勞動情形,所有的模型作的栩栩如生,真是令人嘆為觀止。轉到樓上看到吐魯番人民如何在兩個豎井之間取得平衡以免暗渠接不上,讓我對吐魯番人民的智慧自嘆弗如。從博物館走出來會經過一條很長的商店街,賣著一些絲巾、羊毛毯等當地特產,還有一些維吾爾族姑娘穿著傳統服裝,隨機找一些落單的觀光客合照,一次三元人民幣。需要花費一番力氣才可以掙脫。

吐魯番最熱的時間是從下午一點到五點,所以我們在中午十二點回吐魯番賓館的餐廳。我把在烏魯木齊買的馬肉跟駱駝肉拿出來加菜,嚇壞了餐廳裡的服務員。這家餐廳是清真餐廳,不允許吃大肉,他們以為我偷拿大肉出來吃,經過一番解釋他們才釋然。今天的午餐還蠻合我們的口味,不油,尤其是他的麵條非常Q,很有嚼勁,用完餐後各自回房休息。

下午五點鐘,我們離開吐魯番賓館前往葡萄溝。五點鐘的天氣還是很熱,一出賓館的大門,一股熱氣迎面而來,舅媽用跑的跑上遊覽車,看過有人跑雨,第一次看到有人跑太陽,哈!師傅已經提前十五分鐘發動遊覽車,但車上還是很熱。

葡萄溝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北10公里的火焰山中,這是一條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的峽谷。一條小溪流貫其間,溝側沿隙中時有汩汩泉水滲出,泉水是天山雪水。溝中綠蔭蔽日,滿溝全是層層疊疊的葡萄架,山坡高處還有許多空心土壘砌成的專門晾曬葡萄乾的「晾房」。這裡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其含糖量高達20-24%,居世界之冠。用無核白鮮葡萄晾製的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

葡萄溝裡面有一景區,裡面有阿凡提的故居。阿凡提是維吾爾傳說裡智慧的化身。相傳他足智多謀,常常為受到地主惡霸欺負的鄉民出氣。在維吾爾傳說裡常常被阿凡提捉弄的就是巴依老爺了,景區裡也有巴依老爺的豪宅,非常闊氣。另外還有一個古縣長的衙門,敘述的是阿凡提跟巴依老爺鬥智的情形。話說阿凡提在巴依老爺的飯鋪前擺攤賣貨。一天,飯鋪的老闆對阿凡提說:「阿凡提,您天天在我飯鋪門前擺攤,天天聞著我飯鋪抓飯、烤包子的香味,您應該付我聞飯香味的錢。話一說完,巴依老爺就帶阿凡提到古縣長衙門去評理。古縣長收了巴依老爺的賄絡,就跟阿凡提說他應該要付巴依老爺聞飯菜香味的錢。阿凡提問,聞飯菜的香味要多少錢呢?巴依老爺說:兩文錢,阿凡提聽了以後就將他口袋裡的銅錢弄得丁丁作響,然後問巴依老爺,請問我口袋裡有幾文錢,巴依老爺不知有詐,隨口回答,大概十文錢吧,阿凡提說那你已經聽到我十文錢的聲音了,你是否該找我八文錢呢?嚇得巴依老爺奪門而逃。

參觀完葡萄溝,我們前往隔壁阿拉木汗的家。品嘗吐魯番的瓜果以及維吾爾族的民居生活。維吾爾族裡的男人地位很高,所有的男士沒有上坑前,女士不可以上坑。男士上坑後,女士要坐在心儀的男士對面。如果男士沒有拿東西起來吃,女士不可以拿東西起來吃。在坑上,男士盤腿坐而女士則斜坐。全部的人都坐好後我們拿起桌上的瓜果來吃,同時欣賞維吾爾姑娘的舞蹈。吃完以後我們跟他們選購一些他們自己做的葡萄乾帶回台灣做紀念品。

晚上七點多回到飯店吃晚餐,餐廳沒有開燈,可能是因為天空還很亮的原因。用完餐後我們再到市區散散步,去音樂公園對面的超市買刮鬍刀。進去的時候他們就要我們把東西放到一個大包包裡面並且密封起來,有小觀大,可能這家超市被偷怕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stPurple&aid=588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