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5 10:26:57瀏覽3060|回應41|推薦8 | |
參與國際組織 何來嗟來之食? 蔣孝嚴/前外交部長、現任立法委員 雖然馬英九總統及外交部長歐鴻鍊先後對我今年五月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表示審慎樂觀之意,惟亦有論者對於報載北京要求台灣必須以觀察員身分,「逐年方式參與」(year by year)WHA,相當不以為然;並稱此一作法形同「逐年控管」,對台灣不啻為「嗟來之食」,不吃也罷。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民國八十六年我任外交部長時,便務實捨棄申請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改致函給當時的WHO的幹事長Hiroshi Nakajima,擬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但直至去年為止,台灣總共連續叩關十二次,終究是功敗垂成,不得其門而入。其中阿扁執政後期竟昧於現實改以台灣(Taiwan)名義申請入會,申請函立即遭到羞辱性的退回,使得情勢益形複雜與不利。 我之所以被阻絕在外的原因很簡單,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UN)的專門機構,是正式的國際組織,在北京堅守一中原則的情況下,對於台灣加入或參與以主權國家身分為成員的國際組織,一律加以封殺。尤其當兩岸情勢劍拔弩張緊張之際,如扁政府時期,大陸對於台灣的任何擴大國際空間之意圖更是嚴加封鎖。 馬英九總統上台後,沈著地致力於修補及改善兩岸關係,兩次「江陳會談」簽署多項協議,便充分顯示兩岸關係已有春暖花開之氣息,連來訪的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都指出,美國政府對兩岸關係的現狀感到放心(comfortable)。 在台海局勢和緩的氛圍下,中共在去年底發表了「胡六條」,雖然重申「一中」的立場,但同時也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一事,表示「可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據此,兩岸總算有可能對台灣參與WHA這項極其敏感的議題展開正式的協商,此一協商本身之開啟,即有其突破性之意涵,委實得來不易。 顯而易見的,倘若兩岸仍各自堅守最嚴格的主權原則,或完全不擱置爭議,甚或不作出絲毫的退讓或妥協,則任何議題均將無解。有論者指出台灣如果接受北京所設的「逐年參與」WHA之條件,就是接受對岸的「施捨」。殊不知教廷也是由WHO幹事長逐年邀請以觀察員身分與會,也從未聞有任何國家認為教廷是在仰人鼻息接受所謂的「嗟來食」。事實上,幹事長對邀請參與WHA一事也非全然能專擅妄為,對任何國家、組織進行邀請或中斷邀請出席WHA,也必須事先諮詢WHA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成員的意見,期能得到共識。若是說大陸完全掌握了台灣能否於今年出席WHA的生殺大權,以及日後就永遠定型於逐年參與的方式,多少失之武斷,也低估了該國際組織六十餘年來依章程運作的必要規範。 從策略面來看,雖然「逐年參與」WHA絕非我規劃中之上上策,但我應予接受。因為如果進不了WHA的大門,台灣終究無法直接進入WHO體系的運作,失去在大會上和大會後與各會員國進行實質的對話與討論、贏得支持,甚至建立關係,更確保我每年得被邀出席WHA的入場券。台灣擁有極高的醫衛水準,卻始終被排除在此一體系之外,相信一旦進入WHA,便能貢獻所長、贏得尊重,並藉此提升我國的軟實力,更讓世界刮目相看,使台灣成為該重要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員。但,這一切都建立在參與WHA的「機會」之上,而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便是牢牢抓緊這個機會。 WHA是現階段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最為殷切期盼參與的國際活動,如果真如報載下個月與大陸協商之後,台灣即能以逐年方式被WHO幹事長邀請出席五月十四日的年會,我們何須將其自貶是在接受「嗟來之食」?但同樣的,我們怎能期待立即能獲得「錦衣玉食」? 英國哲學家柏克(Burke)曾云:「所有人類的利益,所有美德,與所有謹慎的行動,都是建立在妥協之上。」當前兩岸的問題與協商又何嘗不是呢?(原載於民國98年3月21日<中國時報>A14版)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