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二0之後,北京雖然等到了一個穩健、豁達,並願意接受“九二共識”的台灣政府,圍繞著國共兩黨領袖會晤、海協海基兩會恢復談判為基礎的緩和關係,人們普遍發現北京的確正在積極思考如何回應台灣現政權的善意,並持續推動兩岸關係改善,落實胡錦濤“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戰略訴求,但許多大陸學者在肯定馬政府動機不錯的同時,比較委婉地指出了他的許多盲點,特別是關乎北京核心政策的重大原則性問題,台灣當局始終流於單方面放話,讓北京感受不到誠意,更進一步的是在中共尤為敏感的“遏制臺獨”問題上,馬政權的莫衷一是、飄忽不定加劇了北京本來就有的疑心。所謂建立互信,在經濟、民生層次上已經成型,卻仍然未能惠及外交、主權的高度。
10月初,大陸正當國慶長假期間,從華盛頓傳出了批准總價值達64.63億美元的軍售案,一如預期的聽到了北京官方強烈抗議、堅決反對的聲音,但這對中美臺三邊關係保持動態平衡又是最關鍵的一步。即便美國在華爾街金融風暴正需要北京伸手援助的緊要關頭,對臺軍售依然沒有停止,如此明顯的信號已經說明了中美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
反觀台灣與華府在軍售項目、個別武器的討價還價上猶豫不決,國民黨更有3次否決民進黨政府的對美軍購的記錄,導致布什政府對臺軍售的意願降低不少。有分析人士曾對美臺軍事關係不穩推導出華府希望借此變相懲罰馬政府過於親近中國大陸,忽視美國利益的做法。這種說法雖然牽強,但從最終軍售結果來看,華盛頓的確留了不止一手。
另一方面,大陸雖然出動了外交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防部來高分貝抗議,但主流意見仍然認為,北京不會報復台灣,至於報復美國就更是無稽之談了。但經此一役,已經足夠讓馬政府明白兩岸關係到底誰才是強者,尤其明顯處於弱勢的台灣如何保持在中美兩大強權中遊刃有餘是對馬政府外交休兵政策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