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30 05:19:21瀏覽1039|回應1|推薦84 | |
主教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 西元1569年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Philip II」(1556至1598年西班牙兼葡萄牙國王,在位期間國勢強盛,彊域廣闊並於中美洲地區廣設殖民地,支持天主教反改革運動)欶令興建主教大教堂。西元1573年由當時寇諦斯家族Cortes開始規劃在索卡洛廣場的北邊啟建這座西班牙以外最大的天主教堂,當時是由設計師Claudio de Arciniega以來自西班牙薩拉曼加Salamancak大教堂的靈感,歷經三年的時間始完成大教堂的設計建構。此後大教堂興建的進度極其緩慢,至西元1629年才完成了教堂後半部的聖堂、教堂東端突出的半圓形室堂以及聖器收藏室,當時主導興建的寇諦斯家族曾經在大教堂及周邊挖掘出13600多具骷髏,可以想像大教堂的前身是阿茲特克人的獻祭場(阿茲特克人有砍殺戰俘、奴隸的頭顱祭祀其守護神的儀式),而大教堂可說是疊砌在血堆之上。 歷經三世紀的建築歲月 大教堂的興建不時的反映了當時複雜的政經走向和西班牙人對殖民地的統治威權,教堂經一再的修改;前後歷經了三個世紀12位西班牙國王、57任總督和24位主教,其間經過12位建築師參與設計,終於在西元1813年建成。 大教堂的正面於西元1681年建成,是巴洛克Baroque式風格(巴洛克風格興起於16世紀,其風格特色是造型複雜氣勢雄偉,具動態感充滿了裝飾性,以感性的吸引力來表達形式上的願望)由三個長方形的中殿和半圓形的穹窿構成主體,其後部分構築再參考西班牙格瑞納達Granada和托雷多Toledo的大教堂,而陸續增添和修改。大教堂正面入口是兩層式的廊柱立面,上方是大理石的聖母瑪麗亞淺浮雕,象徵著教堂是獻給聖母瑪麗亞的,北面高大的入口是純粹的「文藝復興式Renaissance」風格,被命名為「瓜地馬拉Guatemala」,由於西元1543年起西班牙人在瓜地馬拉的Antigua建城至1776年間,一直是當時中美洲殖民地政府的首都,因而得名。 大教堂兩側雙層鏤空列柱式的高大塔樓,設有獨特的嗚鐘組合,這是1813年由建築師Manuel Tolsa所設計,頂部並安置了代表信仰、希望和寬容的各式雕像,結合了中殿金光閃耀的大穹窿,展現出均衡完美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至此大教堂才宣告完成。 大教堂的內部是莊嚴華麗的五連式中殿,兩旁的走道連接了14間裝飾華麗的禮拜堂、聖器收藏室和聚會堂,教堂西北角的聖天使長禮拜堂Capilla de los Santos Angeles Y Arcangels擁有精美的巴洛克雕刻和繪畫,中央精美的巨大祭壇畫是繪畫家Juan Correa18世紀時的力作,此外大教堂內最重要的藝術珍品,則首推主殿「國王聖堂Altar de los Reyes」金碧輝煌的鍍金雕飾,選一個有陽光的日子,坐在主殿內的聽眾席上,欣賞陽光穿越兩側高懸的邊窗,感受主殿映照出金色的旋律。 緊鄰大教堂東側的華麗建築是建築師Lorenzo Rodriguez於1749至1760間設計建造的,入口正面是兩層宏偉山牆式的半露方柱淺浮雕,描繪著耶穌的12門徒和聖經的故事,這棟呈「丘里格拉Churrigueresque」風格的建築物是收藏歷任樞機主教的禮服、祭袍和聖器收藏室,平時並不對外開放(丘里格拉風格是以建築家丘里格拉為名的建築風格,屬於西班牙洛可可式樣的建築,是後期巴洛克藝術轉向早期銀匠式Plateresque風格的美學藝術。注重建築物表面的裝飾效果,以連續的三角形、波浪形、逆向螺旋紋等繁複的堆砌裝飾為主要表現手法)。 攝影考量 一般拍攝高大的建築物,除非受限於空間因素,應儘可能避免單獨一面取景,因為過大的建築物面積不但使畫面平淡無趣,更有不愉快的壓迫感(除非攝影者對畫面有特別的訴求)。 位於索卡洛北面的主教大教室,日落後外部會打上金黃色的燈光,使整座建築物更顯出莊嚴華麗的氣氛,兩座鏤空的鐘樓在燈火映照下,宛如精美的雕刻品。 選擇教堂西側45°的位置讓教堂的兩面可以入鏡,再考慮像機的高度讓後方大教堂的大穹窿不致遭到遮蔽。天空沒有彩霞是唯一的遺憾,但後方的烏雲依然反映著天光,整個畫面的安排由前方暗黑的地面,延伸至中間亮麗的建築物,後方的天空強調了建築物的立體剪影,不但顯示了畫面的深度也加強了反差,以3秒的快門搭配F8的光圈拍攝。
所有圖文未經書面授權前 僅供參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