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癈墟中的殘缺之美(Banteay Kdei斑締卡黛)
2007/06/21 16:44:08瀏覽572|回應0|推薦4

中小型的精緻廟宇

斑締卡黛屬於佛教式的建築,屬於吳哥城(大吳哥)眾多寺廟群中的小型廟宇,建築年代自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雖然建物不大,但卻混合了「吳哥窟Angkor Wat」的浮雕藝術和「巴戎廟Bayon」的四面國王頭像,這兩個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此外和「塔普隆Ta Prohm」寺相同的是「斑締卡黛」也是由當時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所修築,做為國王剃渡和修行的埸所,由於「闍耶跋摩七世」親民愛民因此「斑締卡黛」的規模不大。

斑締卡黛為東西向的長方形格局;長700米寬500米,一般參觀都是由東入口進人(西入口周邊並未整修無路通行),這座尚稱完整的東入口塔樓是由大石塊疊砌而成入口呈拱形,拱門上方雕刻成蓮花座和草葉等幾何圖案,蓮花座上又置面向四方的國王頭像,這種塔樓建物的雕琢方式和大吳哥城內「巴戎廟」的多重列塔構築如出一轍,只是規模遠不及展現真臘全盛時期興建的「巴戎廟」。

斑締卡黛周邊的安排

 

   斑締卡黛位於塔普隆寺南面,都在大吳哥城外「暹麗河Siem Reap River」東岸,從大吳哥的勝利門(Victory)往東沿道路直行就可以來到「塔普隆」的西入口,過西入口後道路左彎沿著「塔普隆」的南側外牆前行,接著就接上「斑締卡黛」北側的外牆因此可以將兩座寺廟安排在同一個參觀路程上。此外在「斑締卡黛」東入口的正東方有一個長700米寬300米的巨大蓄水池(Srah Srang)據說是當年王室的戲水池,當年在水池的中央還有一建有廟宇的小島。水池的西邊也就是鄰接「斑締卡黛」東入口側有砂岩和磚塊堆砌的大平台,平台有雕刻精美的石造七頭蛇欄杆頭和蛇身構築的圍欄,這個當年可能作為王室人員舉辦活動的看台或是王室的活動舞台。

一進入「斑締卡黛」東入口馬上被巨樹蔽天的泥土路引領,濃蔭深處不時傳出陣陣絲竹之聲,愈往前行樂音愈形悠揚,綠蔭下是一整個肢體殘缺的樂隊,在絃鈸交錯中哀怨的揚溢出「新鴛鴦蝴蝶夢」、「阿里郎」等熟悉的曲調,這些樂師均為內戰期間誤觸地雷的受害者大都失去單腿,視不同國籍觀光客經過演奏出不同的曲調,除了在觀光客擲錢入樂隊前的集錢      箱時向樂施者鞠躬致意而稍懈外,源源不絕的樂曲在古寺和叢林中迴盪,樂師們專注的眼神熟練的動作令人動容。

雕工精彩的石雕

 

由於「斑締卡黛」興建時所使用的砂岩材質不佳,致其所遭受大自然的破壞也較為嚴重,對於吳哥地區眾多待整修廟宇的修復工作來說,在柬埔寨政府經費拮据急待奧援的情況下,斑締卡黛在短期內似無可能排入修復工作之列。寺內大部份的屋頂和牆壁均已坍塌,即使比較完整的內迴廊東入口的塔樓也是用落下的大石塊歪歪斜斜的疊上。不過在四處坍塌剝落的巨石間仍然可以發現雕工精彩的壁飾、柱頭、門楣和簷樑,尤其東入口門塔前的兩尊石獅子有著完美的身軀和曲線靈活的鬃毛。

今天在斑締卡黛癈墟中可辨識的主要包含有中央的神殿、兩道內迴廊、兩座藏經閣、山牆中楣上著名的帶狀舞蹈少女雕刻,以及入口的塔樓和圍牆。參觀斑締卡黛要細心的琢磨,也許在傾圮的石堆中有出人意表的驚喜。

攝影考量

 

這是一個以石獅子為主體的畫面,由於斑締卡黛座西朝東,石獅子位於東入口,在其後方的平台上為兩側樹蔭所遮蔽,如果過早前往,陽光將直接照射到台階後方的平台以及入口的塔樓,如此畫面將顯得平淡而缺乏層次和立體感。

    選擇在上午10時後抵達,大約有60左右的斜頂光,正好在石獅子的下巴,口腔內產生內斜的陰影,石獅子的雙腳之間則顯現了陽光投入的痕跡,同時陽光正好打在石獅子後方最段一階台階的邊緣。

    在構圖上將石獅子置中,裁除石獅子前方的地面(因含有陽光的亮面),同時調整角度讓石獅子後方暗面平台的面積縮小,以及讓獅頭稍微高過於後方的塔樓,使主體不至於有混入背景的錯覺。

    以中距離的定焦望遠鏡頭,將清晰範圍鎖定石獅子身上,放大一格光圈加強背景的模糊感覺,待沙彌步入陽光的瞬間按下快門。

所有圖文未經書面授權前    僅供參閱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magesTour&aid=10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