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散步在傳奇裡》
2016/09/19 23:33:17瀏覽797|回應3|推薦23

果子離在〈那個人靠窗閱讀的身影〉提到高榮禧:「不是『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的顧盼自雄,恰好相反,買書而必讀書,讀書而不擁書,那是攬書自讀、氣吞如虎的氣勢,是千書散盡還復來的豪邁。」一向喜歡閱讀也喜歡藏書的我,忽然心有戚戚焉,面對塞得滿滿的書架,思索著這些藏書的去向。

下一段,他接著說:「閱讀的身影最美麗,不執著的心意最動人。」想起證嚴法師也曾說:「對於無常的人生,能不執著來去、生死,就能回歸天真本性,生活才能安然自在無煩惱。」對書,也適用吧!於是,對果子離在文末寫:「要用『我讀過這本書』來代替『我家裡有這本書』,用『我家裡有這本書』來代替『我家裡好像有這本書』。」我點頭如搗蒜。

果子離認為閱讀是私密的活動:「書不露白,我在公共場合如捷運、咖啡店等地方,從包包裡掏書、收書,自來小心翼翼,以一種神祕的出手角度,封面朝內,遮蔽書名。書若闔在桌上,必也封底朝上。」我剛好相反,我是那種大剌剌把書名昭告天下的人。暑假回台,不管洗頭、搭捷運、搭公車、喝咖啡……我都會拿書出來讀,最有趣的是洗頭小妹和設計師,她們總異口同聲說:「妳到底是從事什麼工作呢?現在已經看不到讀書的人了,大家都在滑手機,感覺妳好像古代人,好有氣質喔!而且,我們有偷偷看了一下書名,哇,感覺好深奧,我們一點都不懂耶!」害我不知如何回答?下次要填某些表格時,在「來自哪裡」那一格,我就填「遠古」吧!

果子離說他臀肉薄,不耐久坐,因此喜歡躺在床上閱讀。我習慣端坐閱讀,一方面顧及姿勢加上便於隨時畫線,另一方面不會傷眼,近視度數二十年來不曾增加。

他在〈萬人按讚一人到場〉一文中指出:「不管內容來源於網路或平面媒體,一旦出書,就進入出版圈的遊戲規則裡面,不會因來源而好賣,也不會因此而不好賣。所不同的是,作品出自網路,板主格主或什麼主的,可運用網頁人脈來行銷宣傳,帶動買氣。但不一定帶得動,失敗者居多,因為網路活動的效應往往被高估,也被誤為可以簡單操作,手到擒來。」更犀利的話還在後頭:「作者不要自我膨脹到以為作品達到不可替代的頂級地位。你站起來,空出來的位置自然有人坐上去。看不到你的書,還有別人的可看。」實情實說,隨意把部落格或臉書文字集結成書的人,注意了!

輯二講到一些重量級作家的作品和趣事:吳濁流、鍾理和、史明、齊邦媛、張炎憲、倪匡、孟東籬、黃凡、許佑生、吳明益、鯨向海。其中我只讀過齊邦媛、倪匡、孟東籬、許佑生、吳明益、鯨向海。僅二分之一,可見我仍孤陋寡聞。

我自小偏食,飲食習慣如此,閱讀種類亦如是。果子離在輯三暢談歷史小說,這恰恰是我比較缺乏的部分。《三國志》、《三國演義》、《史記》、《北京法源寺》是讀過的,但也忘得差不多。果子離喜歡歷史小說,對歷史小說的眉眉角角知之甚多,我有上了寶貴一課的恍然大悟感。

輯四相當好看,談作家的創作紀律和特殊習性,其中村上春樹的一天規劃最讓我嚮往:「四時許起床,不用鬧鐘,下床後一杯咖啡、半個scone或牛角包,坐在電腦前,即時進入工作狀態,絕不拖拉。七時許,早餐,簡單的吐司之類,繼續寫,不說話,如果是寫小說,不聽音樂,一直寫……」下午兩點工作結束後,村上春樹隨心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聽音樂、散步、下廚,他不是寫作的作業員。」

也談退稿,以隱地為主要角色,談他和季季、平鑫濤之間的稿件風雲。果子離說爾雅出版的作家日記,隱地的日記極好看,我有同感。

〈作家的神隱與神祕〉講作家停筆、棄寫、以筆名創造許多分身的故事。「作家百百款,有特拉文這種,只和讀者在作品裡見面的,也有作家不坐在家裡而到處作秀的。」我想,我還是喜歡從前從前,作家只專注於創作的年代,不需要拋頭露面,不需要舉辦簽書會,不需要面對讀者,很單純地寫。佩索亞在《惶然錄》表明:「獨自思考使我自己同時成為了回聲和深淵。靠著對內心的深入,我分身無數。」果子離也說了:「用化名寫作,古已有之,分身和本尊對話,也有不少,但玩到這麼大卻少見。」那是因為,佩索亞放逐所有分身,稀釋自己的「病」去遠遊。寫作是他的時空、他的縫隙,他分裂自己,對自己做了一場又一場的訪問。

〈書店群落〉這篇從重慶南路書街的繁華與落寞,帶到舊書成林的牯嶺街,然後是台大書圈,所謂的溫羅汀,還有聲名遠播的水準書局和政大書城,以及許多具有特色的獨立書店。我不早不晚,恰巧也參與其中,在這些大街小巷的書店留下蹤跡,從我還是穿白衣黑裙的少女一直到現在帶著青少年的兒子仍繼續逛書店買書。果子離說得好:「書店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書店群落,雖然家數逐年遞減,看似群體失落,卻又以另一種群落形態生存著。」

在〈作家事〉我最喜歡房慧真那一段。果子離講到他去參加《小塵埃》座談會,原以為他和房慧真的眼光會對到,卻沒想到房慧真從開始到結束的目光始終直直不動,「盯著前方某個點,像她筆下出現過幾次的侯孝賢,長鏡頭,一鏡到底。」這倒是和我想像的一樣,作為讀者,想像中作家的模樣和實際相同,會覺得很快樂吧!至於果子離自己說:「我因為害羞,和人交談不太敢四目交接」幾年前偶然見過一次,他說害羞這件事是真的。

附錄一有果子離、瞿欣怡、陳夏民三人的傳奇書單和對談紀錄,果子離的書單中我讀過十九本,瞿欣怡的書單我讀過六本,陳夏民的書單我讀過六本。

附錄二有獨立書店私房書單,永樂座石方瑜的書單我讀過七本,瓦當人文書屋陳晏華的書單我讀過六本,胡思二手書店蔡能寶的書單我讀過十四本,荒野夢二銀色快手的書單我讀過六本,瑯嬛書屋張之維的書單我讀過八本。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ingling&aid=74967321

 回應文章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9/30 06:30

清翫。

詩人眼中的莫內---
http://blog.xuite.net/vistara/wretch/447888647

簡杏玲(Tanya/坦雅)(Hsingling) 於 2016-10-09 00:27 回覆:

繪畫史上的光,非常迷人。

我在歐美的美術館見過許多莫內的作品,

它們是某種程度的夢境,走進去待著,很寧靜。

謝謝分享!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9/29 22:10

很深刻的回覆 崇拜

是出自生命底層的聲音
而詩,正是生命的肺腑之言

簡杏玲(Tanya/坦雅)(Hsingling) 於 2016-10-09 00:22 回覆:

是的,來自肺腑的聲音,

是為詩的礦源。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9/23 07:16

小小感喟---

1.寫書的比看書的多,看書的買書的多
2.隱地說,出書是為了上架,不上架就更沒機會
3.大陸詩人黃梵,在新詩五十條提到:我們對新詩
依舊一無所知,已有的所謂認識,仍不過是說服他人
的衝動或願望.

^^

簡杏玲(Tanya/坦雅)(Hsingling) 於 2016-09-29 07:03 回覆:

紙本書閱讀人口下降是網路時代不可避免的趨勢。

至於詩,我只能說,

當我讀詩的時候,有一種神祕而無法言傳的喜悅在心中迴旋,

當我寫詩的時候,若能把文字放在最好的位置,讓一首詩能產生藝術價值,

那份對美的激情,擺入時間長流之中仍不減弱,我便滿足。

試著想想,

如果有人問,日出為何美?夕陽為何美?星星為何美?月亮為何美?

這不是很詭異嗎?

因為日月星辰、日出日落,都比人永恆,而好詩,就是永恆的一種。

假使仍無法接受詩、無法連接詩的美好,那麼,

試著從心深深處,架一座感應的橋,

宛如伸出羽翼,伸出ET的手指頭,

電光火石之間,世界將降落於你心。

問候!

以詩的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