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春日遲遲──《童言無忌》讀後
2017/04/08 10:51:35瀏覽2092|回應1|推薦16

我極愛午後的陽光靜靜灑入客廳,窗台的盆栽瞬間活潑起來,木製地板也被光線狠狠地描金,日子蓮步款款,時間一不小心就煙消雲散,窩在沙發上閱讀或不做任何事都好。我常想張愛玲該如何書寫此刻。

 

我極愛張愛玲的文字,別人當然也有優到不行的作品,但他們都不是她。張愛玲是我閱讀鏡面的一粒硃砂痣,也是床前永恆的明月光。每隔一段時間總要翻翻她的書,這癮沒有解藥。

 

從來不想戒掉張愛玲,你若要我指出她有多好、有多讚,我肯定詞窮,無話可說。但我可以告訴你,春天適合讀張愛玲。她的文字多半蒼涼,住在現實世界的冷氣團裡無處可逃,僅僅差一步就可以跨出去了,她卻像一隻蝸牛躲在殼裡,內心華麗斑斑,外面風雨不斷。

 

因此,春天格外適合讀張愛玲。花花草草醒過來後,陰霾的天色濛濛亮起,她的悵惘被輕輕地抹掉,該難堪的也暫時迴避。她曾說自己不富於情感,但我是,天曉得為文字兩肋插刀也會痛的。

 

在我手邊的《童言無忌》是簡體版,繁體版的書名為《流言》,張愛玲說流言是「Written on Water」的意思,「是說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謠言傳得一樣快。」傳得快倒是實踐了,而她二十幾歲便出版的《流言》至今仍暢銷。

 

她描述的都是一些細細碎碎的事,別人寫可能嫌煩,她寫就好看。那些燦金、默藍、霧灰的經歷,經由她的筆一揮,便咿咿呀呀從井底站立,隨即俐落地爬出來,連春天的種子都搶著抄錄。

 

〈童言無忌〉一文寫錢,說她生平第一次用漫畫稿費去買丹琪唇膏。從散文和日後的小說可知,她母親可能是傷害她最深的人,亂世與母親同住時:「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初次讀,被文字裡的悲觀意識震住,想這當年年紀尚輕的女孩怎會有如此冷漠的氣質!然而,老練凝重的背後過的是怎樣酸甜苦辣的人生呢?

 

幾年前,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問世,內容幾乎全出自於這本散文,只要讀一讀〈童言無忌〉、〈燼餘錄〉、〈私語〉便知,晦澀的心事始終盤旋著她,一輩子活在童年和少女時代的陰影中。她這人註定是傳奇人物,連這麼感傷蒼涼的遭遇都能絕美展現,即使那份美承載空虛和自私。

 

張愛玲擅寫顏色,被她寫過的顏色都升格成詩。她講日本花布,把每匹布寫得水靈靈的,彷彿可直接走進布紋,在柔滑的質感安居:「棕櫚樹的葉子半掩著緬甸的小廟,雨紛紛的,在紅棕色的熱帶;初夏的池塘,水上結了一層綠膜,飄著浮萍和斷梗的紫的白的丁香,彷彿應當填入『哀江南』」的小令裡……有一種橄欖綠的暗色綢,上面掠過大的黑影,滿蓄著風霜。還有一種絲質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閃著木紋,水紋……」我總是逐色圈字,圈得書頁滿滿驚嘆的眼神。

 

在〈更衣記〉裡,有一段寫回憶的文字被很多人複製轉用:「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天才夢〉最後幾句更常見,好像她一抓膀子一抖衣袖,其他人紛紛喊癢:「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學張愛玲的風格是危險的,華人世界有太多張迷,每雙眼睛都盯著,想當漏網之魚沒那麼容易。

 

〈我看蘇青〉裡有一段寫理想的房間:「我將來想要一間中國風格的房,雪白的粉牆,金漆桌椅,大紅椅墊,桌上放著豆綠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糰,每一只上面點著個胭脂點。中國的房屋有所謂『一明兩暗』,這當然是明間。這裡就有一點蘇青的空氣。」會這麼寫人,堪稱一絕。這段文字將蘇青所象徵的物質生活清晰勾勒出來,又不教人厭棄,反而想在那裡多待一會兒。她拿楊貴妃與蘇青對照,格外有一股盛世亂世交互循環的味道:「楊貴妃的熱鬧,我想是像一種陶瓷的湯壺,溫潤如玉的在腳頭,裡面的水漸漸冷去的時候,令人感到溫柔的惆悵。蘇青卻是個紅泥小火爐,有它自己獨立的火,看得見紅焰的光,聽得見嘩栗剝落的爆炸,可是比較難伺候,添煤添柴,煙氣嗆人。」那般戀戀不捨的暖啊。

 

家原該是個甜蜜和睦之處,張愛玲卻無福享受。〈私語〉提到她因後母的挑撥而與父親起衝突,被監禁在空房裡,連生病了,父親也不替她請醫生。她凝視樓板上藍色的月光,竟感覺是一種「靜靜的殺機」。

 

我讀得最心疼的是張子靜跑去找母親的段落:「我逃到母親家,那年夏天弟弟也跟著來了,帶了一雙報紙包著的籃球鞋,說他不回去了。母親解釋給他聽她的經濟力量只能負擔一個人的教養費,因此無法收留他。他哭了,我在旁邊也哭了。後來他到底回去了,帶著那雙籃球鞋。」在這裡,透露出張母的無奈,雖略過傷心不提,從字裡行間也能感受張母因不得已所割捨的痛苦。還有自稱無情的張愛玲,見到弟弟如此,無能為力的遺憾也是有的。而張子靜確確實實是個破碎家庭的受害者,他只能留在原來的宅子,做一個看似蠻不在乎,心底卻一吋吋腐爛的寄生者。

 

十四頁篇幅的〈私語〉,將張愛玲成年前的遭遇大致交代了一回,從戀家到不信仰家,這其中有多少辛酸淚?!她那美麗又洋派的母親,時時琢磨著為女兒犧牲的價值何在?而當時年少的張愛玲也懷疑著。無形的角力是那麼傷感情,人性的不留情與忝不知恥,說白了真教人驚心動魄!年輕的她遂被現實的利剪修剪成俗世的一棵漠然的樹:「常常我一個人在公寓的屋頂陽台上轉來轉去,西班牙式的白牆在藍天上割出斷然的條與缺。仰臉向著當頭的烈日,我覺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著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於過度的自誇與自鄙。」屬於她的蒼涼的意味,開始飛散於風中,這一飛,便無年無月無日,直到二十一世紀仍新鮮不敗:「現在我寄住在舊夢裡,在舊夢裡做著新的夢。寫到這裡,背上吹的風有點冷了,走去關上玻璃門,陽台上看見毛毛的黃月亮。古代的夜裡有更鼓,現在有賣餛飩的梆子,千年來無數人的夢的拍板:托,托,托,托──可愛又可哀的年月呵!

 

〈燼餘錄〉寫香港求學和擔任看護的生活,一般人老寫自己善良,張愛玲偏說自己沒良心,卻讓人印象深刻。有個病人整夜叫喚:「姑娘啊!姑娘啊!悠長地,顫抖地,有腔有調。我不理。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我恨這個人,因為他在那裏受磨難。」這段文字其實很真,人不可能一天到晚充滿神聖的念頭。她描寫燒牛奶的過程,同樣也寫實得很,我卻讀得眼眶含淚:「三點鐘,我的同伴正在打瞌睡,我去燒牛奶,老著臉抱著肥白的牛奶瓶穿過病房往廚下去。多數病人全都醒了,眼睜睜望著牛奶瓶,那在他們眼中是比卷心百合花更為美麗的。」張愛玲筆下沒有太多夢幻的事實,在蒼白渺小的人群裡,孤獨是唯一的身分證。

 

這幾年常聽大眾討論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小團圓、雷峰塔、易經),我讀也讀過了,熟悉的情節和劈傷人的回憶,對我而言已非重要的事,反而舊日的這本散文集子,我珍愛不已。

 

該怎麼形容呢?最初的文字總佔據清澈的湖底,看見過四色魚,看見過水草飄搖,也觸摸過冰涼潔淨的石頭,接下來伸進湖水中的柳枝總差那麼一點點,那是境界的問題。

 

這寧靜的午後,杜鵑花悄悄含苞,吐露春的消息,純白的模樣使我想起張愛玲,因為杜鵑不怕城市裡污濁的空氣,多像這位在亂世仍能咬著牙撐下去的女子!

 

有時不去想她,她仍在那裏,有一種天長地久的氣度。我認為春天是張愛玲式的,春天最適合讀她。對文學再怎麼冷感的人,多少讀一讀罷,有星星探路的日子,夜不黑。

 

春日遲遲,韶光冉冉,我對她的文字,始終一往情深。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ingling&aid=100093869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6/27 11:49

多情的女子,

絕美的文字。

簡杏玲(Tanya/坦雅)(Hsingling) 於 2017-06-29 02:05 回覆:

謝謝閱讀。

問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