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16 22:43:57瀏覽298|回應0|推薦2 | |
名伶殘影 對於資深愛樂人而言,珍藏一些有價值的版本,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然而實際的情況是--許多唱片根本都是在道聽塗說,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買下來的,它們通常都被束之高閣,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它們真正的價值才被人發掘出來。 我收集洛特雷曼(Lotte Lehmann 1888-1976)和伊麗莎白舒曼(Elisabeth Schumann 1888-1952)的二張珍貴唱片的過程,也有一點這樣的味道,不同的是,在看到這二張專輯唱片之前,我沒有聽過任何人介紹她們,我買這二張唱片的動機,純粹祇是為了收集維也納輕歌劇名曲的錄音版本而已,對於她們的瞭解可說微乎其微。它們就這樣被我束之高閣長達十多個年頭之久,最近因為清理唱片櫃,再度拿出來聽,才發現自己真是糊塗到家,差一點就和最精彩的歷史時刻擦身而過。 洛特雷曼生於 她並於1914年起在倫敦的柯芬園歌劇院演出。從1926到1937,她持續和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節演出,並和指揮大師布魯諾華爾特合作,演出許多場的鋼琴伴奏獨唱會。 1930年,雷曼首度在芝加哥演出華格納的歌劇「女武神」(Die Walkuere),接著演出華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羅恩格林」,「唐懷瑟」和貝多芬的歌劇「費黛里奧」。雷曼於1938年奧地利陷入德國納粹的掌控前移民美國,在舊金山歌劇院和大都會歌劇院演唱,直到1945年。 除了歌劇的演出以外,雷曼也是演唱藝術歌曲的好手,在她漫長的演唱生涯中留下五百多張錄音的傲人記錄。 雷曼於1951自舞台生涯中退休,致力於大師班的授課,直到1976年以88歲高齡在加州聖塔芭芭拉市辭世,遺體葬於維也納的中央公墓。1995年,在她辭世後二十年,「洛特雷曼紀念基金會」正式成立。 伊麗莎白舒曼頭一次在舞台露臉是1909年在華格納的歌劇「唐懷瑟」(Tannhaeuser)中擔任放羊的牧童,第二次演出則是1910年在羅慶(Abert Lortzing 1801-1851)的「沙皇與船大王」(Zar und Zimmermann)劇中演出。她在漢堡待了七年,演出過許多角色,使她在歌劇界非常出名。她同時是維也納和倫敦的要角,也在薩爾斯堡音樂節演出,直到1937年戰爭的陰影迫近,她離開歐洲來到美國,在費城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執教。舒曼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和同年出生,專業背景幾乎一模一樣的洛特雷曼,不相上下,甚至有些超過。但上天似乎沒有那麼偏愛她,讓在她64歲時便與世長辭,硬是比同年出生的洛特雷曼少活了24個年頭,但即便如此,她留下的大量錄音傑作仍然讓人嘆為觀止。 我收集的二張CD,恰好是網路上最容易找到的。 一張是洛特雷曼和鋼琴家保羅烏蘭諾夫斯基(Paul Ulanowsky)合作灌錄的維也納輕歌劇選曲演唱集,並穿插布魯諾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演奏史特勞斯的華爾滋名曲,唱片名稱為「維也納的歌曲和圓舞曲」(Songs & Waltzes from Vienna),1991年新力公司出版,灌錄時間分別在1941年7月和1956年3月,距今都已超過半個世紀之久。 一張是伊麗莎白舒曼演唱的莫札特歌劇選曲以及維也納輕歌劇選曲,1995年發行,是一張合集。灌錄時間自1926年到1935年的十年間,此時的舒曼正在歐洲享受大紅大紫的超級巨星滋味。 雷曼和舒曼二人的音樂事業一帆風順,無往不利,稱得上天之驕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是再幸運不過的藝術家的典範,她們縱橫天下的時代正好是中國災難頻仍,戰禍連天,朝不保夕的年代。當她們在光鮮亮麗的舞台上引頸高歌,享受瘋狂歡呼的時刻,太平洋這一端的人們卻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是何等殘酷的對比!但當時的她們如何想像地球另一半的景象?即使知道了,又能如何呢?如果當時的中國人知道地球那一端的人們,過的竟是那樣錦衣華食的日子,又該如何自處? 名伶殘影,竟是這般不堪回首的痛!【End】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