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烽火外交大陸開闢戰場 台灣策略錯誤陷入不利局勢
2018/05/01 17:43:23瀏覽740|回應0|推薦14

烽火外交大陸開闢戰場  台灣策略錯誤陷入不利局勢

 

一、台灣對中國大陸幹了甚麼好事

  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已發函,將大陸的中興通訊及中興康訊兩家公司,列入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物件,台商出口貨品至該兩間公司前,須事先取得許可證,再向海關報運出口。台灣對大陸進口五項鋼品啟動反補貼及反傾銷的“雙反”調查、要求聯發科出貨給大陸中興通訊須先經過許可,這些個案代表蔡政府不止沒把兩岸當做一家親,更配合美國來圍堵中國大陸。完全無視於大陸是台灣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地,平均一年高達700億美金,台灣絕大多數外匯都是從大陸賺來的,包括向美國買軍火的錢。高度依賴兩岸經貿的台灣,連美國的鋼鋁關稅豁免都沒爭取到,將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付出代價。大陸民眾、官方對於幫著美國來打壓中國人的台灣政府強烈反感。

  針對多明尼加宣布和台灣斷交,和中國大陸建交,導致台灣邦交國從20個減為19個。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明賢上午表示,短短執政不到兩年,蔡英文政府卻已經讓台灣痛失三個邦交國,蔡政府讓“中華民國”國際空間越加緊縮,李明賢說,即便是中共持續在國際上打壓台灣,但對比之下過往八年馬政府時代的彈性、務實、溝通,恰巧就是讓台灣走出去與蔡政府讓台灣坐困愁城的最大差別。

二、不承認九二共識無法避免烽火外交再起

    自從蔡政府上台後,台灣的外交無一好消息,除了參與WHA失利,去年聖多美普林西比宣布與我國斷交;今年1月我駐奈及利亞代表處遭摘牌更名並遷出首都;520前夕,斐濟突然撤離駐台代表處,接著巴拿馬又斷交,現又與多明尼加斷交,讓國人覺得蔡英文不懂外交的謀略。,兩岸的“烽火凱子外交”再起,讓人非常懷念過去八年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活路外交”政策路線。歷史殷鑑不遠,在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關係邁向危險邊緣,並在國際場域上與中國大陸採取“零合遊戲”,不但使台灣的邦交國從29個減少到23個,也招致國際社會給予民進黨政府“麻煩製造者”的稱號。 

  2008年5月國民黨執政後,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在國際場域上改為“活路外交”政策,不但使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顯著拓展,也大幅節省台用在拓展外交關係的經費。歷史事實證明“烽火外交”絕對比“活路外交”差,舉例而言:首先,在邦交國方面,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台灣的邦交國減少六個,今年520民進黨重新執政後,邦交國即刻少了3個,據報導還有幾個台灣邦交國等著與中國大陸建交。而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在外交場域休兵,台灣的邦交國並未減少。從外交策略上看,蔡英文是失敗的。

 

三、台灣除了挨打還是挨打

    巴拿馬斷交後,蔡英文說了重話:絕不在威脅下妥協讓步,果然又與多明尼加斷交,民進黨除了表達譴責和抗議能有甚麼作為。蔡政府說大陸在國際上以“一個中國”原則的“零和”思維進行打壓和脅迫,只會激起更多台灣人民的反感,傷害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問題是台灣能反擊甚麼?講狠話如同講空話是無濟於事的。民進黨說台灣“外交”處境艱難,“朝野”應當團結一致,共同捍衛“國格”。但追殺國民黨黨產凶狠無比怎談朝野合作?最阿Q的是說台灣堅定推動踏實“外交”與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立場也不會因此改變,踏實外交會讓外交休兵成烽火外交嗎?不承認九二共識怎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立場?台灣在非洲還有兩個友邦,分別是斯威士蘭、布基納法索,大陸會不會再用類似手段挖“邦交國”,“外交部”要密切注意。除金援外,中國也全力支持聯合國改革,讓非洲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兩個席位。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及影響力也是台灣不具有的武器。

 

四、兩岸關係是台灣世界外交關係的基礎

    台灣最大戰略是什麼?馬英九時說親美、友日、和中,馬前政府任內,台灣與美、日可以維持8年來的關係,就是因為兩岸關係改善了,兩岸關係是對美、日關係的基礎,兩岸關係搞不好,對美、對日關係一定出問題,但蔡英文並不認為如此。事實上,美、日從來不把台灣當成國際法上的一個國家,只把台灣看成是類似國家的一個政府,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的國內法,某種程度上不具有與別人簽署同盟的資格,換言之,台灣就是尋求美日的保護,但是,各國有自己的利益,出了問題怎麼辦?把台灣擺在火線上是不智的,蔡政府把美日的政治關係擺在優先地位,對台灣也是非常危險的事。沖之鳥礁事件在前,為了取得同盟友誼,未來在釣魚台、南海問題上也可能讓步,被人予取予求,這對台灣好嗎?

    親美媚日仇中的結果就是外交不斷受打擊,邦交國愈來愈少;軍事上不斷被壓迫,上繳美國軍費愈來愈多;經濟上大利空,中國大陸影響力可使台灣難進成空,觀光業悽慘,台商顛沛流離,蔡英文的媚日親美仇中政策似乎必須更改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117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