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22 19:27:20瀏覽454|回應0|推薦17 | |
2060年中國核能發電佔比將達18%
一、中國核電蓬勃發展台灣卻廢核 2024年4月15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召開2024春季核能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截至目前,中國商運核電機組共55座,總裝機容量570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電機組38座,總裝機容量4480萬千瓦。2023年,中國核電機組發電量爲4334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佔全國發電量的4.86%,年度等效減排二氧化碳約3.4億噸。“預計到2035年,核能發電量在中國電力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10%左右,與當前的全球平均水平相當,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約9億噸;到2060年,核電發電量佔比達到18%左右,與當前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4》,藍皮書顯示中國核電機組建設穩步進展。2023年中國新核准5個核電項目,新開工5座核電機組。截至目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6座,總裝機容量3030萬千瓦,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顧問舒印彪表示,核能是低碳能源,全生命週期碳排放僅約12克/千瓦時,同時具有裝機容量大,運行穩定可靠、換料週期長等特點,具備較強的頻率和電壓調節能力,能夠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爲“雙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供關鍵支撐。 目前,中國核電產業鏈上游參與者類型廣泛,核燃料環相關企業有中廣核礦業、中核國際,核材料的代表企業有中鹽化工、方大碳素、東方鋯業、沃爾核材等,核島關鍵設備的代表企業有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佳電股份、中國一重等。核電產業鏈中游主要爲核電站建設及運營方,其中核電站運營的代表企業有中國廣核、中國核電、大唐發電等。核電產業鏈下游涉及發電及後處理,其中,核廢料處理代表性企業包括通裕重工、中廣核技、遠達環保等。中國廣核、中國核電局是行業龍頭地位。目前,中國核電行業-核電站運營企業主要公司包括:中國廣核、中國核電、國家電投大唐發電等。未來,中國核電行業將保持安全穩妥的發展節奏,以發展“沿海核電”爲主,並將逐步提升核能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二、中國核電迎來黃金發展期 中國自行研發的“華龍一號”是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之一,安全性是其最大優勢,不僅能確保放射性物質不會外洩,還可抵禦所有級別颱風、9級地震及大型飛機撞擊。“華龍一號”在反應堆堆芯設計、能動和非能動安全技術、燃料技術、計算分析軟件等方面領先世界。2021年,全球第一座“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完成商轉,標誌著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躋身世界前列。2023年7月31日,中國核准6座三代核電機組,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隨著當前最先進的主流商用核電技術三代核電技術的批量建設,中國核電技術已從技術“追趕者”變為技術“並跑者”,部分項目更是“領跑者”。中國已具備同時開工20座“華龍一號”機組能力,依托‘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中國一重完成了二代到三代的核電設備更新迭代,實現了企業由單件小批量到智能化、批量化的産能升級發展。當前,中國可運轉核電機組56座,上網電量佔比逐年上升。在碳中和戰略目標下,中國核電發展潛力巨大。中國自2003年起啟動第三代核電技術建設,於2006年引進美國西屋公司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共建有浙江三門核電一期、山東海陽核電一期共4座機組。目前,中國主要在發展的三代核電技術有五種,分別為美國AP1000、歐洲EPR、俄羅斯VVER,以及“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CAP1400),後兩者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華龍一號”是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的融合;“國和一號”(CAP1400)是我國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AP1000的基礎上,開發出的功率更大的核電機組技術。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座“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完成商轉,標誌著中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推動小型模組化核堆(SMR)等先進堆,加速核能的多元化應用及發展。小型堆造價低、建造期短、更安全靈活。“玲龍一號”是中核集團研發的第一個小型堆,除了發電,還具有供熱、海水淡化、工業供熱等多用途。2023年7月,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堆“玲龍一號”核心模組完成驗收,標誌著中國在全球率先邁出了模組化小堆工程落地關鍵一步。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同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植樹造林750萬棵。在山東榮成,“國和一號”融合核電與地方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協調發展,著力打造集核能供熱、海水淡化、核風光等綜合智慧能源於一體的“國和一號+”智慧核能綜合利用示範工程。該工程包括“核能供熱”工程:可解決威海市2700萬平方米的供熱需求,助力山東省清潔供暖産業發展;“海水淡化”工程:日産1萬噸海水淡化項目作為戰略備用水源,未來將擴容至日産10萬噸,實現周邊供水;“海上風電”項目:打造集“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海上牧場+海上觀光”于一體的海洋資源立體化開發示范項目……專家表示,未來,大型核電機組及小型反應堆疊加風能、光伏、儲熱聯合經濟運作,可以同步緩解城市清潔取暖和水資源制約發展等諸多難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三、2023年中國核電發電量居全球第二 依據人民網報導,《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核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661小時,核電發電量4334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據藍皮書統計,核電發電量佔全中國的4.86%,年度等效減排二氧化碳約3.4億噸,其中福建、遼寧、海南省核電發電量佔比超過20%,分別為27.3%、23.4%、22.7%。藍皮書指出,2023年,中國核電產業安全有序地加快發展。商轉核電機組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全年新增商運核電機組2台,數量達到55台,額定裝機容量5703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共有33台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的綜合指數達到滿分,滿分比例和綜合指數平均值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在建核電工程穩步推進,全年新開工核電機組5台,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949億元,創近五年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核能科技創新大步向前。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於2023年底投入商轉、“國和一號”示範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持續加強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設計優化,開展運行維修、在役檢查、核能供熱及制氫等方面研究,加大關鍵泵閥設備攻關,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推廣和應用。“華龍一號”穩步推進型譜化、系列化發展,在批量化建設過程中,以不斷提高安全性、經濟性和先進性為目標,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優化設計方案和配置、提高設備國產化率,推進技術迭代升級。一體化閉式循環鈉冷快堆核能系統工程化設計扎實推進,鉛(鉍)基堆研發技術能力不斷提升,釷基熔鹽實驗堆獲得國家運行許可。小型堆方面,“玲龍一號”首堆工程穩步推進,NHR200-II低溫供熱堆、國和系列一體化供熱堆設計持續優化。聚變技術方面,東方超環、中國環流三號不斷取得新進展。報告還顯示,我國已打造出一支涵蓋研發設計、工程管理、裝備制造、工程建設和核電運營等領域的核能全產業鏈人才隊伍,核能產業鏈人數已超過22萬人。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