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影響世界的三波中國經濟衝擊
2024/05/19 18:03:32瀏覽410|回應0|推薦26

影響世界的三波中國經濟衝擊

 

一、甚麼是中國經濟衝擊 

   「中國衝擊」是由幾位經濟學家在2016年提出,指的是2000年中國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利用勞力密集產業如紡織品、鞋類、家具及低階電子元件,讓中國變成世界工廠,造成了先進國家的產業外移,勞工大量失業,這就是第一次對世界的中國經濟衝擊。這期間,美國和全球都大舉進口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讓西方各國享受低價商品並保持低通貨膨脹,但同時也付出製造業流失數百萬工作機會的代價。依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將再度面對中國的第二次經濟衝擊。中國為重振經濟,2023年起,,中國大量出口甚具競爭力的電動車、太陽能板和鋰電池等綠色產業,這是第二次的中國經濟衝擊。但這回美國及西方國家祭出補貼調查政策及增加高關稅等手段來抑制中國的經濟。其實中國可能還有第三波的經濟衝擊。中國已將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新質生產力」正式寫入政府的工作報告,其內容包括量子電腦、低軌衛星、仿人機器人和核融合發電,這些都是未來可能發生的的第三次中國經濟衝擊。量子電腦比傳統電腦快上億倍,在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時代,算力就是一切,低軌衛星是未來6G網路的核心基礎建設,仿人機器人的價值在取代人類勞動力,核融合發電就是人造太陽,將可徹底解決能源問題。中國的經濟衝擊有過去式、現在式及未來式,台灣要了解並找出因應之道。 

   在「中國衝擊」期間,中國商品的進口主要取代了從其他亞洲國家的進口,而不是美國的生產。1990年至2017年間,美國從環太平洋國家的進口總量保持不變,其中只有中國所佔份額進口大幅成長,美國進口消費在「中國衝擊」期間保持穩定。美國川普和拜登政府徵收關稅導致中國進口額趨於穩定,而來自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其他國家的進口額卻激增,中國的進口產品更直接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商品競爭,而不是與美國的商品競爭。中國第一次經濟衝擊期間,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伴隨著美國服務業就業機會的增加。在考慮中國進口產品對整個供應鏈的影響後,特定就業職位確實減少了,但整體就業和工資卻有所增加,同時發現,中國進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消費者價格就會下降2個百分點,進口和國內生產的商品都會節省開支。研究發現,第一次中國經濟衝擊對美國生活水準的整體影響是正面的。所以儘管2000年代中國進口的快速成長對美國某些當地勞動力市場造成了擾亂,但普遍認為中國造成了經濟破壞的說法是錯誤的。研究發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期間和之後中國進口競爭加劇帶來顯著整體經濟效益。總體而言,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可能確實消除了美國某些製造業就業機會,並且對某些社區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但這些損失的深度和廣度仍然受到學術界的激烈爭論。「中國衝擊」主要是關於工人對重大經濟干擾的調整,因此針對「中國衝擊」調查結果的負責任的政策不會關注保護主義。 

二、美國及西方國家對第二波中國衝擊深懷戒心想用提高關稅對付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喜歡打貿易戰的川普是老式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他稱如果當選將迅速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更多的關稅。拜登總統也不是自由貿易的擁護者,拜登政府現在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並對半導體和電池等其他進口商品徵收關稅。這些關稅的直接影響很小,因為美國目前從中國進口的受影響商品很少。但拜登的舉動不僅僅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這是一個警告,表明美國不會接受第二次所謂的中國衝擊。目前,中國正在轉向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設備製造領先世界的局面,電動車及鋰電池等新的急遽成長動力形成對西方經濟的第二次衝擊,這可能會影響世界其他經濟體。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正在製定策略,對抗中國在這些產業日益顯現的主導地位。中國政府正在倡導所謂的太陽能電池、電動車和鋰離子電池「新三大」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中國已在積極生產和出口這些商品。特別是,中國製造商生產了大量的太陽能電池板,導致全球供應過剩和價格暴跌,這本對改善全球氣候變遷是好事,但西方國家仍然不願看到中國經濟繁榮,因此保護主義者想利用提高關稅抑制中國綠色產業出口。 

    現在,中國正在瞄準世界其他國家也在關注的三個戰略新興綠色產業。這一次,西方國家不會輕易讓北京得逞——特別是因為中國的目標是在這些領域發展自己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如何應對中國衝擊2.0?這一次,西方國家世界不會因中國在熱門新興產業中的主導地位而措手不及。從長遠來看,美國、歐盟和中國之間在先進綠色產業技術領域的戰略競爭將會持續下去。許多公司已經在將一系列產品的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美國正在採取措施促進國內晶片製造。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也正在推動清潔能源投資,美國能源部宣布投資 7,500 萬美元開發研究設施,以加強關鍵礦物的國內供應鏈。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她將「就不公平貿易行為向中國同行施壓,並強調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後果」。耶倫在喬治亞州的一家 Suniva 太陽能電池工廠表示,她“擔心我們在中國看到的產能過剩對全球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現在已經打擊了太陽能、電動車和鋰等新能源產業。歐盟也正在採取措施保護其新興關鍵產業的國內製造業,歐盟委員會啟動了調查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是否受益於非法補貼,如果情況屬實,歐盟可能會對這些進口產品徵收關稅。 

三、第三波的中國經濟衝擊是高科技的競爭 

  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科技驅動處於孕育萌發階段,具有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的前瞻產業。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就是對未來產業的前瞻部署,其中量子電腦、低軌衛星、仿人機器人和核聚變發電是第三波經濟衝擊重點項目。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已在合肥正式上線運行,近來合肥誕生多家量子科技企業,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在這裡應運而生。2023年中國實施了67次航天發射,其中26次為商業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6%,共研制發射120顆商業衛星。低軌衛星商業應用前途看好,美國馬斯克的星鏈衛星已搶先一步在俄烏戰爭通訊上大放異彩,中國航天科技不輸美國,將來衛星產業必將衝擊西方。發展未來產業離不開人工智能尤其是仿人機器人,中國在人型機器人研發上已是世界第一梯隊。不像台灣傻傻廢核,中國大陸已有56座核電機組運轉中,而核聚變是解決人類能源需求的一勞永逸之法。中國不但參與建造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發機構(ITER),且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NNC)宣布將向全球開放包括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環六三號(HL-3)託卡馬克在內的10個核子技術研究設施和測試平台。2020年,中國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HL-3自主設計建造成功,2023年8月,HL-3首次實現了百萬安培等離子電流的高約束模式運作。這項突破使中國磁約束核融合裝置的運作水準處於世界前列。打造未來新產品是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措施,根據《財訊》調查,選出十大即將為全世界帶來巨變的新科技,包括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6G網絡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核聚變、低軌衛星、氫能源、完全自動駕駛、細胞療法等10大創新標志性產品。未來產業的標志性產品,代表著科技發展新趨勢,關乎經濟發展的“含金量”,也是中國第三波經濟衝擊重點項目。 

  作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著力點,生物制造也是中國發展未來產業的又一個重要項目。2021年,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宣布,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全合成,它實現了從無機物中創造有機物的突破。生物制造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種技術,具有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科技發展不斷顛覆各行各業,也為個人、企業乃至國家訂定了新的競爭規則。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 AI的異軍突起,全球感受到新科技帶來的衝擊,AI相關影響無遠弗屆。排名第二的則是「量子技術」。台大IBM量子電腦中心主任張慶瑞表示,量子應用非常多元,包括量子通訊、量子密碼、量子感應器、量子雷達、量超融合等;量子通訊、量子雷達與量子感應器等發展速度較快,應用領域包括金融、軍事國防、資安等領域。從許多場景來看,量子科學已經從實驗室裡走出來了。面對未來產業的競爭,中國有許多優勢,包括政府的前瞻性規畫、廣大的科技人才資源以及前二波經濟衝擊的經驗。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8063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