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核綠共生救台灣
2024/05/24 21:18:47瀏覽283|回應0|推薦20

核綠共生救台灣

 

一、世界能源趨勢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2023年電力市場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電力需求強勁將持續推動未來全球發電裝機量增長。其中,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一起將成為未來三年全球電力裝機增長的主力。台灣能源政策錯誤,廢核造成缺電,近期停電頻傳就是證據。台電虧損嚴重,電價上漲將持續發生,引發通膨並影響民生及工業經濟。台灣廢棄不排放二氧化碳之核電,同時風電及光電可再生能源又不足,尖峰備轉容量率曾低於百分之六,明顯有缺電危機。政府應效法韓國及中國大陸採取核綠共生能源政策,政府應正視核二、核三延役及重啟核四之必要性,使核電成為基載負荷。能源政策最重要的是減少政治干擾,回歸專業領導與經營。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提供充足、安全、穩定、價廉、潔淨之電能。IEA指出,在維護能源安全以及二氧化碳減排的雙重要求下,此前對於核電爭議頗多的美國和歐盟目前也開始重新重視核電,未來三年裡,全球核能發電量每年增速有望達到4%,高出疫情前五年的平均水平。由於歐洲國家加大應用煤電和氣電,同時疊加全球經濟復甦,2022年全球電力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出現了1.3%的增長,創下歷史新高。但IEA認為,低碳能源的強勁增長將改變全球發電結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份額有望從目前的29%上漲至35%,而燃煤發電和燃氣發電的份額則可能出現下降。 

      以核養綠這句話讓人感覺好像綠能比核能重要,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核電能源密度高使用土地少適合台灣小島,綠能能源密度低在小島發展受到土地面積限制,所以應該是核綠共生較合適。 電力的供應要有一個基載電力,這個基載電力必須夠穩定、量夠大及夠便宜才能維持經濟成長及能源穩定的需求,日常電力使用的需求變化包括尖峰用電需用基載以外的電源調節,風力及太陽能發電既不穩定又能源密度低且成本相對不便宜,根本不能當作基載,所以政府的20% 綠能對於面積狹小的台灣根本很難達到,綠樹被砍鋪設光電、濕地減少及破壞島礁都是倉促廢核的後遺症。綠能的裝機容量並不等於發電量,例如台灣夏季無風,還是要靠火力備載,所以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廢核造成火力發電增加,碳排放也增加。隨著世界燃煤火力電廠的減少及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的提高,核電對國家電網長期安全穩定運轉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的清潔能源系統中,核電可以與可再生能源配合調節,即核綠共生是理想的清潔電網。以智慧電網為基礎,以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配以適量水電和火電,實現冷、熱、氣、水、電等多種能源互補,形成未來高效率的智慧電網。 

二、韓國的核綠共生 

       韓國是工業強國也是核電大國,現任總統尹錫悅非常重視核能發電,憑藉綠色能源開啟未來,韓國的核電發展將重入“快車道”。據韓國電力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 月,韓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為2.7萬兆瓦(MW),佔整體發電裝機容量的20.1%,首次突破20% 大關,創歷史新高,這表示韓國也是核綠共生的國家。根據中國核電網報導,韓國明確表示到2030年,核電在整體能源中所佔比重將超過30%,也成立了“核電出口戰略推進委員會”,並開始尋求與波蘭、英國和沙特等國進行核能技術合作。這一連串動作既是韓國落實氣候目標的行動,也有該國對自身經濟發展的考量。此前,韓國政府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總目標,以及“2030年將溫室氣體減排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提升至40%、推出國家碳中和基本計劃”等具體目標。發展核能、光伏、風能和氫能等綠色能源,既有助於達成氣候目標,也能加快推動相關技術出口,是韓國開啟未來的選擇,更是廢核的台灣應效法的榜樣,廢核一毛也賺不到。韓國核電設備外銷賺得盆滿缽滿。韓國與台灣一樣能源匱乏,韓國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積極尋找實現能源獨立的路徑,發展核電就是其中之一。1978年,韓國首個核電機組古里一號機商轉。目前韓國在運的24個核電站中,有20個建於1985~2011年。2013~2021年間,韓國核能發電量始終在133.5~164.8太瓦時間,當時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液化天然氣發電。截至2021年年底,韓國核電總裝機容量為2315萬千瓦,為全球第6位。 

      2022年7月5日,韓國通過了《新政府能源政策方向》。除了“核電在整體能源中所佔比重將超過30%”的目標,韓國政府還決定重啟新韓蔚核電站3號、4號機組修建工作,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現有核電站延役。2014年,韓國新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規劃》中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均達到11%,所發電量均佔韓國總發電量的13.4%。2017年12月,韓國政府發布《可再生能源實施規劃3020》,再次提高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要求“到203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發電量均佔總發電量的20%”。政策推動下,韓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從2013年的433萬千瓦增至2021年的2436.5萬千瓦,2021年累計裝機水平已基本達到2013年的6倍,這九年中裝機容量增速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韓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隨之出現大幅增長,從2013年的10.2太瓦時增至2020年的40.3太瓦時,幾乎翻了兩番。 韓國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光伏項目是體現政府“可再生能源產業集群”構想的新萬金項目。項目規劃是到2025年,在群山市建成一個24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其中210萬千瓦將來自韓國的第一個浮動光伏項目。這個項目已於2020年下半年開建,如果一切順利,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浮動光伏發電站。韓國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從2013年的57.6萬千瓦增至2021年170.8萬千瓦,增幅為兩倍以上,但總體裝機規模相較光伏仍然較小(不到十分之一)。海上風電是韓國風電發展的主要方向。位於朝鮮半島西南角的全南道正在建設一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目標是到2029年,以公私合作的形式建設820萬千瓦的風電。 

 三、中國大陸是核綠共生的最佳模範生 

     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發電早已是全球第一,中國光伏累計裝機量、新增裝機量、多晶矽產量、光伏組件產量,已分別連續6年、8年、10年、14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大陸面積廣大又有沙漠,太陽能資源遠比台灣豐富,中國陸地每年接受的太陽能輻射量相當於2.4兆噸標準煤,約等於上萬個三峽工程發電量的總和,屬於世界上太陽能利用條件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中國製定了完美的新能源政策,率先符合時代潮流,大力發展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同時也大力發展核能,核綠共生使碳中和指日可待。而且外銷太陽能板及風電設備賺取大量外匯。中國光伏協會(CPIA)名譽會長王伯華表示,從 2022到 2025年,中國年平均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83到99 GW,預計2022年將增加75至90 GW的太陽能發電量,遠高於去年增幅,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這已達今年全球預計安裝容量的一半。王說未來分佈式太陽能和集中式太陽能發電將同步增長,中國計劃在中部和東部地區增加屋頂太陽能發電,這些地區靠近消費者並更易上網。 

      202211月23日,由三峽集團與金風科技聯合研制的16M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該機組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M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標誌著中國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在高端裝備製造能力上實現重要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21年中國是世界風力發電第一大國,推進風能建設是中國積極推行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之一。世界風能協會統計 2019 年新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第一名為中國大陸,占比達 43.3%,累計風電裝置容量第一名也是中國達236GW,占比為 36.3%。中國水力發電量約佔全球水力發電總量的30%,水力資源是中國未來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至2019年底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356GW,三峽大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而未來的雅魯藏布江發電站容量是三峽發電站的三倍。中國的理論水力發電蘊藏量為690GW,可開發裝機容量約4億千瓦。中國核電發展迅速,現有55座機組運轉中,21座機組建設中,總計未來建設核電機組100多座,將是未來世界最大核電生產國。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8064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