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怒氣後的覺醒
2013/06/11 02:42:17瀏覽445|回應2|推薦41

每天早晨陪著女兒往學校的路上前去,伴隨著有鳥語花香,和善的路人頻頻的與你道早安. 在這樣的氛圍下,人的心情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會好嗎? 雖今早的環境仍然是如此的安詳,心情卻是180度的逆轉.

由於再三天,女兒就要放暑假了,我們花了時間在周末買了一個小禮物送給他的老師. 我心想在學校的最後一天,包裝好再送給老師. 但在今天早晨,女兒就興沖沖的坐在爸爸的辦公椅上在寫字,我隨口的提醒只要在星期四之前將它包裝好,再送,即可.

於是,他就先一步走出了家門, 走著走著,當我追上他的時候,看到他手上捧著那個小禮物,沒有包裝,沒有任何的袋子,就是一個"禮物",然後在禮物的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字. 我看了,馬上提高聲調的說: “這個禮物都沒有包裝,也沒有放在禮物袋裡,怎麼就要送給老師呢?” 女兒當時說了什麼,我根本沒聽到,最後只聽到他說: Do not talk to me. 我聽了,就說,好啊! 那你自己走路去學校. 我就掉頭往回走,但是,沒走兩步路,我就後悔了,又轉身跟在他後頭. 我看到他不時的以45度角來偷看我是否真的回家了. 那個時候,我就後悔說了那句話.

是不是人就在類似的情景中來學習認識自己呢? 在衝突中慢慢的去細察這當中自己的情緒,挖掘心裡面那為人不知的秘密.那個隱密處,甚至是連我們自己都不知曉的地方. 也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方的心思.於是,當我重新的回想到原來的情景,發現我很在意面子的,因為只是一份小禮物,又沒有包裝,如果讓人看了,豈不讓人笑話嗎? 還有,讓我最在意的部分應該是事先他並沒有讓我知道今天就要送給老師. 這裡涉及到尊重的層面.

再來是我想到了他那份對老師感恩的心,還有就是那份單純想給予的心,無須裝飾的外表,沒有五花八門的包裝,完全就是那份真誠.就像他對老師的愛,沒有包裝,沒有裝飾. 反而是我這個媽媽把它複雜化了,我似乎在告訴他: 你給得不夠好,不夠美. 給得不夠棒. 但他也很可能接受到另一個信息是: 我不夠好. 我開始想是否在許多的事情上我常對他發出類似的訊息.這樣的信息如果一直不斷有意無意的傳送出去,久而久之的他的自信心慢慢的消退, 不是嗎?

前陣子我還在想為什麼他會有自己不夠好的想法出現,因為我覺得時常給予他鼓勵啊?! 原來我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做事的方法. 我不自覺得在散發”你做得不夠好” 的訊息. 我常忘了我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待他做事的方式,忘記他只是四年紀的孩子. 我忘記了他好的出發點了. 這讓我想到黃維仁博士的提醒: 要常去注意別人的善意,努力及好處.

我一直相信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是最直接影響孩子心智的成長. 同時,藉著與他們的互動也讓我更認識自己的隱密處,很多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做得還不錯,可是,卻有可能我們因著自己的無心的言語或動作傷害了我們的孩子. 我很感謝神讓我今天很快的有這樣的察覺省思.我知道今天晚上我需要有一段母女的心靈對話,藉此,不只讓他知道我需要他對我的尊重, 也要向他表達我的歉意,更讓他知道我喜歡他那一顆真誠無邪給予的心.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wingfountain&aid=7744074

 回應文章

等候者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容易的功課~
2013/06/12 08:32

跟外人的確有時候也會有摩擦之時,不過對家人的部分更為艱難,您已經是很會自省的媽媽了。辛苦了!我相信當您的小孩非常幸福。這些只能互相慢慢包容了。

 

也讓我想到~昨天我和一位快退休的某高中音樂班的主任聊天時,她告訴我最近為八十多歲的爸爸煩惱,因為她爸爸病的很衰弱,但仍很愛面子很容易生氣,在七十多歲和太太離婚,其他兒女都不想理他爸爸;一個月前她已經半哄半騙的將不能自行處理事情的爸爸從蘇澳請到台中來休養,給他好的醫療和雙人房(因為沒有單人房了),結果老爸一直說同房的另一個病人一直占他便宜(例如擺放毛巾的位置等事情),吵著要回家住;但因為真的很虛弱不適合回家休養,主任情急也被氣到了,對他說~爸你的個性可以柔軟一點,不然您到哪裡都不好跟人相處。不是只有弟弟不讓你住他家,我看我家恐怕也不行!老爸一氣之下就說~那我也不要住妳家了,讓我回蘇澳去。  事後主任非常後悔自己說了這話,總是希望能讓老爸好好過生活,也希望老爸早點信主。

人的怒氣真的不能成就神的義啊!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禮物
2013/06/11 10:27

孩子在禮物上寫了密密麻痲的字﹐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可見孩子很能真誠的感恩。的確沒有禮物袋﹐但親筆的文句﹐可能更讓老師窩心。

你這樣的自省也是很感人的深度探索。為什麼我們會一下就發怒﹖ 甚至堅持孩子要照我們的意思﹖為什麼我們自己守那些表面的禮儀規矩﹐ 覺得與人互動就該如此﹖ 

也許這些都牽涉到我們不知不覺養成的價值觀﹐ 不知不覺戴起的面具。

難怪耶穌說﹐我們要回轉成為孩子的樣式﹐才能進入神的國度。不單去看對方的善意﹐而是要自己從生命的本質就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