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覓心
2012/05/08 19:15:37瀏覽1377|回應16|推薦110

 

 

 

                                         

 

  

                                                                     因緣
                                                     風 無聲的信息.......柔和的囑咐                                                
                                                     花 微笑的綻放.........本然的自在

                                                   風問....我呀 日夜隨侍妳 不停的吹送 
                                                        花說.... 我也隨處捨妄來見你
                                                              相會............[見性]

                                                                 風花美麗的交織 

                                                                      開悟需要
                                                                        因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七處徵心)                     

楞嚴經卷一記載:有一天,阿難托缽時,經過一娼妓家,家中有一女兒名鉢吉帝,十分嬌豔,美若天仙,其母摩登伽,會梵天咒術,法力非比尋常。鉢吉帝一見阿難,不禁傾心愛戀,認為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美男子,立即請求母親,一定要使阿難成為她的丈夫。其母知阿難已捨棄世間愛欲,隨佛陀出家修行,不可能還俗娶妻,何況阿難出身王族,自為賤民,門戶懸殊,不可癡心妄想。然鉢吉帝一見鍾情,力勸不醒,母愛女情深,只好使用梵天咒術來迷惑阿難,以滿足女兒的心願。於是以咒術加持淨巾,覆蓋在食物盤上,令女兒親自獻給阿難,阿難一見,果然為咒術所迷惑啊,身不由己的跟在她身後,在鉢吉帝的誘惑下,阿難如癡如醉不能自主,心中雖明白,但不能抗拒擺佈,眼看將犯根本大戒,心中非常恐懼,惟有默祈佛陀救護。佛陀遙知阿難情況,及時命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往救,適時化解阿難為幻術所誑亂的心意。

待回到佛陀住所,阿難頂禮佛陀,悲痛啼泣,痛恨自己一向多聞,卻未真實修持,以致抵不住咒術的迷惑;因此,殷切懇請佛陀宣說十方如來修證之法,成就菩提、修行止觀和禪那的最基本的方便法門。佛陀乃詢問阿難發心出家的始末,是因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種相好,勝妙莊嚴,產生渴仰之心,所以發心出家,願出離生死苦海。

由此,佛陀提出了一個基本觀點,謂「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因此,佛陀為了破妄顯真,七次問阿難識心「今何所在?」但阿難的七次回答,如回答在身內、在身外、在眼根內或在中間等,都遭到佛陀的駁斥。因為阿難不識妙明之淨心,周遍法界,無所謂在或不在,為妄取緣境分別影事,以為心相;佛陀為了破除阿難的妄想緣心,突顯妙淨明體,故有七處徵心之事。今說明如下:

 

1、心在身內:佛陀問阿難心目之所在?答心居身內,目在身外。佛陀問:若心在身內,則應先見身中的心肝脾胃等物,然後能見外物;如果不能先見身中之物,怎知心在身內呢?因此,你所說的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是不合理的。

2、心在身外:阿難被質問心不在身內,復謂心在身外,譬如室內燃燈,必定先照亮室內,然後由門窗外射,方能照見庭院。人所以不能見身內,只能見身外之物,就像燈光放在室外一樣,不能照見室內。佛陀說:如果明覺能知的心,真的在身外,那麼心和身應該各不相干,心有所知,身體必無所覺,身若有所覺,心當然也不會感知。現在看我的手,你眼見時,心中起分別嗎?答:是的!佛陀說:既然身心能夠互知共感,怎能說心在身外?所以,你認為心在身外,也是毫無道理。 

3、心潛伏根內:阿難被質問心不在身外,復又計之為潛伏眼根裡,就像透明的琉璃蓋在眼睛上,並不妨礙眼睛看東西,當眼見物時,心即隨著起分別。佛陀告訴阿難:你的心如果同琉璃合在一起,可以看見山河,為什麼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如果能看見自己的眼睛,眼睛就成了心分別知見的對象,就不能與心相合而成知見了。如果不能見眼,又怎能說此了知心潛藏在眼根內,而如同與琉璃相合?所以,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潛伏在眼根裡,如與琉璃相合是錯誤的。

4、心在暗內:阿難被佛陀質問心不在眼根內潛伏,又說諸眾生的身體,腑臟在體內,竅穴居體外;腑臟藏於身內則暗,竅穴居於體外則明,現在,我睜開眼睛即可看見光明,名為見外;合上眼睛看見的只是黑暗,名為見內。佛陀問阿難:閉眼見暗的時候,這暗的境界與眼睛相對應嗎?若與眼對應,暗就在眼前,怎能說成是內呢?如果不與眼睛相對,怎能說成是見?.....。所以,你所說的見暗名見內者,也是完全錯誤的。

5、心隨所合處:阿難被佛陀質問心不在暗內,復謂心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陀問阿難如果心是隨著與法相合而產生,這種心就沒有實在的體性,怎能相合呢?如果心有自體,那麼以手觸自身的時候,這能知的心,是由身體內出呢?還是從身外而入?若是由內出,應當先見身中,如從外來,就該先見自己的面貌.....。覺了能知的心,若是有體,是一體,還是多體?是全身共一心體,還是四肢各自有一心體?....。所以,認為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是毫無道理的。

6、心在中間:阿難被佛陀問心非隨所合處而有,故又說心在根塵中間。佛陀問阿難,若心在根與塵的中間,試問這心體是兼具根與塵二者,還是不兼具之?須知色塵為無知之物,根為能知,若二者兼具,豈不是根塵混合,心物相雜,二者相互對立,怎能說在中間呢?若說不兼具二者,那麼離開了根與塵,根本就沒有體性,又以何處為中呢?由此可知,說心在中間,也是毫無道理。

7、心無著:阿難被佛陀質問心不在中間時,又說一切無著名之為心。佛陀問阿難,你說不著名為心,如世間虛空,水陸飛行等一切物象,如果心不著,這些物象是有,還是沒有?若說沒有,就如同龜毛兔角一樣,根本就沒有所著之體,無著又從何談起?若說有,則物在心亦在,怎能說無著?所以說,一切無著名覺知心,仍然一無是處。

七處徵心,是佛陀於楞嚴會上徵詰阿難心目之所在;雖然,七處徵詰,悉無是處,但無論如何,我身我心,乃業力之所成,總在計較、執著、分別之中;而學佛行者,力求超凡入聖 化煩惱成菩提,此何嘗不是學佛修行必經的過程,只要不斷清淨業,最後終能求得佛菩薩的殊勝果證。

 

                       

                      

              1 慈心菩薩提供精采動畫  祝福 福慧圓滿  幸福平安 感恩  

              2影音圖片摘自網路 若有侵權請告知 即刻拿下 感恩

                                

                           藍色代表___________ 定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F33668899&aid=643401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終南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6/06 06:3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有意 思
2012/05/23 22:23

這個故事很有啟發,即便出家人也都有犯錯之時,更何況世間人面對的誘惑更是多.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05-24 13:35 回覆:

你來了    好久不見    忙喔

確實如此  生而為人 一念不覺即是迷  一念覺即是悟 

所以要修煉   作主的能力  趨向佛道

20100226230640197.gif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阿難之名的意義與由來
2012/05/23 12:26

阿難之名的意義與由來

  阿難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全名是「阿難陀」,有歡喜、慶喜、無染之意。此名的由來,乃因阿難誕生時,適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日,故父王為其取名為阿難。阿難端正清淨的容貌顏狀,令見者皆心生歡喜,亦真正符合此名之意。

  古德作偈讚阿難云:「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能令人心眼,見者大歡喜,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多聞第一的阿難

  阿難以多聞為名,何以他的記憶力會超群出眾呢?

  在久遠以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比丘對沙彌要求嚴格,沙彌除了須出去托缽外,每天還要背很多的經文,如果達不到規定的進度,便會受比丘責備。某日,小沙彌受了比丘的訓斥,心覺委屈,便難過的跑到郊外,恰巧遇到一位長者,這位長者知道詳情後,便發心供養這位沙彌,使其能專心背經。此後,沙彌每天都能專心誦經,課程也都能如期完成。這位沙彌就是今日的佛陀,而那位長者即是阿難尊者,由於前世布施助人修道的緣故,而感得多聞的果報,一聽佛陀說法便能憶持不忘。

侍佛因緣

  在佛陀五十三歲時,阿難被選為侍者,他終日盡心盡力侍奉著佛陀,直至佛陀入涅槃。

  佛曾讚阿難具八種不可思議:一者不受別請食;二者不受陳衣服;三者來不非時;四者出入諸王豪貴家,見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說十二部經,一經於耳曾不再問,如瀉一瓶置於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願智而能了知;八者秘密之言皆能了知。由於具足八法,阿難堪能受持佛所說經。在佛陀入涅槃後,阿難便以他超強的記憶,覆誦出佛所說過的法,讓大眾能夠再次聞熏佛的教誨。最初集結的經典,如《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由阿難尊者所誦出的。

入滅因緣

  阿難一百二十歲時,有一天,來到一座竹林中,聽到有個比丘在誦佛法,念道:「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到此偈,不禁慘然歎道:「佛法在世間的衰微,怎麼這般快速!」

  於是,阿難告訴這位比丘:「世間上有兩種毀謗佛法的人:一種是多聞但卻有邪見的人;一種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顛倒亂說的人。這兩種人不但損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脫離三惡道。」這句偈語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比丘將阿難所說的話告訴他的師父。他的師父竟然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話不可以相信,你還是背誦以前的偈語吧。」

  後來,阿難又聽到這個比丘在竹林下誦以前的偈語,再次問這比丘是何原由,比丘便說出了他師父的講法。阿難心想:「無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無量的聖賢遠離世間;使眾生常處於怖畏中,邪見熾盛,不善心卻日日增長。毀謗如來,斷絕正教,當永沉生死大海,開三惡道之門,閉人天之路,故於無量劫受諸痛苦煩惱!世間的人真是為可憐愍者,我向這比丘說正法,他卻反聽邪見,不接受我的教導。」「世間充滿眾苦,難以久居,佛陀及同參道友們都已入滅,何必再久留人間呢?」

  這時,阿難尊者在世間的度化因緣已盡,他飛到恆河上空,入火光三昧,現種種神通後,即入涅槃。流傳佛法的責任便付囑給弟子商那和修了。


育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覓心
2012/05/21 23:10

縱使尋它千百度

而它卻在燈火闌珊處

.............

吉祥

愛你喲!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05-24 13:39 回覆:

把感恩之念   擱在心理也是等於 空想   當能放下

前念不思 後念不想 才能活在當下

作自己

亦不辜負 ......................................風花之緣

切記 不要再攀緣   都沒在用功...........??????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覓心
2012/05/14 17:39

心  是看不見捉摸不著的

可見它  不在內不在外 超越時空

心  不聽命於意識   可證它有自體性

它成就一切  也空無所有

心 寂然寧靜   用即遍一切處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05-24 13:13 回覆:

慧語收到 感恩

去濁  洗心   

行深  覓得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是文殊,卻不能說是文殊......只有一個真正的月
2012/05/10 11:49

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哀憫會中大眾,就從座上站起,頂禮如來,合掌恭敬,對如來說﹕世尊,大眾們沒有悟解到如來所說這兩種精明觀見皆是色塵空性,其道理在於,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的辨証之中。世尊,如果這些形質器物以及一切空性,都是物象,那麼,如果看見了,就應當有可以指出的對象,如果沒有看見,就應當沒有那些所可看見的一切。大眾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含義,所以驚慌無措,並不是他們的智慧根器浮淺不深。懇請如來發慈悲心,引導大眾明瞭,這些種種物象和這個精明觀見本來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在這中間,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和大眾﹕諸天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在他們所住的正等正覺境界裡,一切觀見與觀見所緣之對象以及一切所思所想,都像那空無之花,是本來就無花的實體。觀見以及觀見所緣的對象,本來就是那妙明清淨無上智慧的本體,還說什麼既是又不是呢?文殊啊!我問你,你是文殊,是否還有另一個文殊?這是文殊呢,或者不是文殊?

 文殊說:是這樣,世尊。我是文殊,卻不能說是文殊。為什麼呢?如果因為我是文殊,我才是文殊,那就會有一個非文殊,我才不是文殊,如此,就有了二個文殊,而我現在自然就是文殊,沒有非文殊,這當中實在沒有是和非的區別二相。

 如來說,這個無上妙明的觀見,與那些種種空幻器物六塵境象原來也是一樣的,本來都是妙明無上智慧的本真心體,一切妄念生,而成為那色空等等境象,以及能見能聞種種知覺,這就像那二個月亮,哪個是月,哪個又是非月呢?文殊啊!只有一個真正的月,這中間沒有什麼是月和非月的問題。你觀見的那些種種攀緣於形質世界的所聞所見的事物,叫做妄想,從這當中不會有既是又不是的辨証。由於如此精明妙覺的真性,你才能既指示對象又沒有指示對象。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正如菩薩所說,精明妙覺緣於十方世界而自在常住,沒有生也沒有滅,這與婆羅門外道修行者娑毗迦羅所說的昏昧道理,以及那些種種苦行修者所說十方世界滿布真我的道理,有什麼不同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為諸菩薩宣說過這樣的道理。那些外道修習者常常說什麼事物自在自為,我們卻說事物有因緣而生,不是他們那等說法。現在,我看這個妙覺本性就是自在自為的,其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好像並不是有因有緣而生,好像也不是自在自為的。怎樣開啟,才使我們不致於陷入他們的邪見,而能夠獲致本真心性,獲得妙明覺知的本性呢?

如來告訴阿難﹕我為你開啟了方便法門,把真實告訴你,你卻仍然沒有悟解,還被什麼自在自為的說法迷惑。阿難,如果確定有那自在自為,那你應當辨明得到,那自在自為以什麼為自己的體性?可是,你看這妙明覺見之中,那自在自為的東西在哪裡?這個妙明覺見是以明亮為其自在?或是以昏暗為其自在?以空無為其自在?還是以堵塞為其自在?阿難啊!如果以明亮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麼就應當看不到昏暗,如果以空無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就應看不到堵塞。如果以此而將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東西,認為就是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在所見之物中,觀見本身也就滅絕不存了,還說什麼觀見的精微圓明呢?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如來告訴阿難:你們還只是以攀緣之心來聽我宣示佛
2012/05/10 11:42

如來告訴阿難:你們還只是以攀緣之心來聽我宣示佛

法,那麼,我所說法對於你們,仍然只是緣物而已,你們並沒有獲得對於佛法真體的覺知。就像有人向人指示月亮,這人就應當依著這指示去看月亮,如果只以手的指示就以為是月亮,那麼這人不僅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那手的指示了。為什麼?因為這人以指向月亮的手為月亮,這又不僅是看不到手的指示,這也是不能識別明和暗。為什麼?因為這人以手的指示為月亮的明亮性質,雖然手的指示和月亮的明與暗是孑然分明的,可是這人卻不能了解這些。你也是這樣。如果你以聽我說法的心為你的本心,那麼這個心就是與我所說的法音有分別的心,這個心自此就有了分別性。譬如客人寄宿旅店,住了又走了,不會常住不走,可是旅店的主人卻不會走,因為他是掌持人。心也是這樣,你的真實之心沒有地方可去,哪還說什麼,離開了聽說的聲音這心就沒有了分別性?這哪裡只是聽到聲音使這個心生出分別性,就是其它,比如能分別我的容顏的心,離開了所見容顏,也沒有分別性。離開一切形質世界,就沒有心的分別性,心沒有分別,那麼一切分別都沒有了,既沒有住在形質器物世界,也不是住在空無所有之上。像拘舍離那些外道,並不能明瞭這個真理。其實離棄一切認知緣物,心就不生分別,而你的心就會返還到本來的地方,這時,你的心就是主人了。

 


★~夜寂蓮~尋.最後一個夢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 ♡
2012/05/10 09:02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05-24 13:07 回覆:

 

寂蓮的祝福

感恩

   願汝 隨心滿願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不可得
2012/05/09 22:32
很抱歉,這裡無意針對任何人或事 ,只真對早上所談:
「覓心不可得」稍作解釋。
《大日經》云:「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
又云:「虛空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
所以此處心不可得,自心本空,並非指著相的頑空,
《大日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無意得罪任何人,還請見諒。
問安 吉祥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05-09 22:53 回覆:

俗客菩薩  汝  安啦   勿罣礙  

來此回應者  對愣嚴七處徵心 很有興趣

也純粹是針對法上探討而作分享   您們都是很有善根的 各自有心得

總而言之 真滴沒事    你放心   

提外話  今天剛好有去供花  把這盛事之功德 回向給您們 感謝長期法上支持

感恩 

晚安喔 ~~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性非因緣 非自然性
2012/05/09 15:25

阿難,雖然你曾悟解到妙明覺見的本性不在因緣,亦不是自在自為,但是,你仍然沒有明白這個妙覺的根本,既不在妄念的因緣和合,也不在妄念的非因緣和合。阿難,我再以面前境象問你。你現在仍然以為世間一切都是妄念的因緣和合,從而自己已是迷惑不已,甚至要証明那菩提妙心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你那妙明本心到底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還是與昏暗和合而生?是與通闊和合而生,還是與堵塞和合而生?如果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那麼你觀看光明,光明即現示面前,哪裡會摻雜著觀見?如果觀見是可以分辨出來的,那它會是什麼形象?如果分辨不出觀見,又說什麼看見了光明?如果那就是觀見本身,又說什麼看見了觀見?觀見一定是圓滿不可分的,那麼它在哪裡與光明和合?如果光明是圓滿不可分的,就不會與觀見和合,如果與觀見是和合而生,則這個觀見一定是另外一個光明。兩個光明相雜相混就失去了原本所說的一個光明的本義,如此一來,說觀見與光明因緣和合而生並不正確,這個道理,對於說與昏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另外,阿難,你現在認為那妙明淨見的根本,在於其與光明和合,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如果是與光明和合,那麼在與黑暗和合時,光明的相就應消逝了,而觀見不能與種種黑暗和合,還說什麼看見了黑暗呢?如果看到黑暗時又不能與黑暗和合,那麼與光明的和合,就不能看見光明,既然如此,又說什麼與光明和合而生?看到光明就看不到黑暗,這個道理,對於說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都是一樣的。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