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17 04:31:57瀏覽625|回應2|推薦5 | |
蔣萬安待過的律師事務所,是知名的律師事務所,很多新創公司,包括我工作過的公司,都用這個律師事務所。 蔣萬安的學歷經歷不假,不像其他藍營和綠營的公子,那些學經歷感覺假假的。什麼香港私募基金負責人,感覺就是靠爸族。 我感覺像蔣萬安進這樣的律師事務所,工作應該是自己找的,不是靠關係。 他老婆待過eBay,應該也是自己憑本事找的。 這對夫妻在回台灣前,我認為就是普通人,像高虹安從政當不分區立委之前一樣。 -- 蔣萬安待在美國的時代,中國公司開始在美國非常活躍。 而台灣人在矽谷的活躍年代,已經過去。 過去我參加矽谷的活動,像玉山辦的活動,台灣人曾經是主流,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還沒有這麼多。 吃中餐館,很多都是台灣人(包括外省人但是來自台灣)開的餐館。當年的「台南風味小吃」,後來同一個地點,曾經變成「上海家常菜」,就可看出此消彼長。這種消長主要是拜台灣教改廣設大學和研究所所賜。 在蔣萬安畢業開始工作的那段時間,來自中國大陸留學生的遠比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多。 而後來,應該是08年以後,中國的資金氾濫,因為跟著美國量化寬鬆,所以當時從中國來美的新創公司以及資金都很多。在矽谷,一直在現在,聖塔克拉拉還是有「中關村」。後來不是光中國留學生多,來自中國資金也多。 新冠之前,我還有在矽谷中關村參加中資贊助的高科技交流。沒有人談政治,大家是說華人。我真正感到到排擠的活動,其實是台灣人的教會的活動,老先生一見到陌生面孔,就要一個一個問「會不會講台語」,參加台美人的活動,雖然很快樂沒有壓力,但是感覺思想狹隘,就是自己和自己交流。台灣人的排他性較大,遠比中國學生或是中國專業人士社團對台灣人的排斥,其實對岸專業人士對個人的排斥是幾乎沒有,中國人本來就來自各省,在海外沒有什麼排他,沒有人逼我表態,你支不支持台灣獨立或中國統一。那幾年華運會好像還有兩岸一起舉辦的,後來一起舉辦對台灣人不公平人數太懸殊,自然分開。 -- 曹興誠說蔣萬安在矽谷「實質上只是打雜」,我覺得或許接近事實,但是打雜的經驗一樣可貴。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何況在知名律師事務所,其實出身也不低。 有些人食古不化,「豬行萬里路,回來還是豬」,有些人就是利用機會觀察,而且利用機會學習成長。不知道蔣公子是哪一種? 最可悲的人,其實是一步登天的人,他們沒有學習的機會。例如連公子當年選市長,沒當過議員,一步登天當了什麼台北市經發會主委;還有朱立倫一步登天當了行政院副院長,這些都是跳級,被揠苗助長的可悲例子。 --
我認為要談矽谷經驗,翟本喬說的比較接近矽谷現實。 今年Twitter砍了一半人,Meta臉書砍了一萬人,其實對矽谷長遠來看,是有幫助的。 但是也有可能幫助到了中國或者印度。 這些企業過去十年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新創公司都要負擔更高的成本,來和他們搶人才。 這波裁員之後,其中一些能力優秀的,可能會創業,創業之後帶動創新,也帶動未來矽谷的發展。 但是也有可能受不了灣區的高房價,受不了美國的高物價,更受不了美國一小部分(特別是川普支持者)的反移民態度,或許未來資金也種族歧視,這些人有人就會回國。其中有一些優秀的,像當年的張忠謀,就會帶動中國和印度的技術創新。 歡迎像李傑和高虹安帶回來的「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台灣就會有強大的發展動能。 -- 蔣萬安過去提的: 對於白領外勞應該更開放,外國人才限制非常嚴格,設有很多條件,目前政府的創業家簽證從去年七月實行以來,預計每年發放兩千個,但直到上個月底卻才發出14張,申請程序應簡化,對於外國人才也該有相關配套 也非常重要。 當年張忠謀就是中國留美畢業,一直留在美國被美國培養,一直步入中年,或許是遇到了美國的玻璃天花板,才回【到台灣創業】。 不過也許當年沒有李國鼎,可能就拉不回張忠謀。 這波人才大流動遷徙,台灣有沒有能力吸引到人才,或許就決定能不能有下一波的「護國神山」。 『中國人才』能不能算「外國人才」還是也被台灣排斥? 從 民進黨 【對高虹安的霸凌】來看,台灣的政治不是「普通人的政治」 蔣萬安對 鄭運鵬 的 「大陸鵬」的質疑,無異於一種霸凌,而且是【自我價值觀的扭曲】
台灣政治如果被 以大內宣為主的 蔡英文政府 繼續執政,不會變得更好 被還在用九二共識挑戰台灣共識的馬英九擺佈,無異於向對岸投降。 台灣不能維持自由民主開放,自己政府將台海軍事化,無異於將自己自外於全球化的發展。 要抗中保台,必須要把『中』定義清楚。是【反對中國併吞台灣】,還是遇到中國人見一個打一個,還是無限上崗到反對任何與中國的交流。 龐佩奧對中華民國的肯定,也許最佳的定位 小三通是否重新開啟,象徵是否對重新展開的習近平的第三任任期的背書,顯然德國、美國、法國已經正式背書。台灣避不開,但是如何做,誰來做,就很重要。 -- 從海外來看,台灣的地位,沒有因為蔡英文的執政而上升,斐洛西來台,很難代表一般美國人對台灣的善意。最多只是一種區隔。真正的善意必須表現在台美經濟合作的實質效果。 更多人擁有「矽谷經驗」對台灣也許更有意義。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