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8 22:46:44瀏覽673|回應3|推薦1 | |
報載:
吳念真:「以前任何一個社會運動的過程中,總是有人講說『暴民』,什麼怎樣、怎樣,警察打人有沒有對,對不對啊、對不對啊,可是不要忘記了,台灣的整個民主過程、演進的過程,通常就是壞蛋,這些暴民們讓它促成的。」 吳念真:「我想是要彼此理解,有時候透過傾訴、有時候是透過爭吵,非常重要,爭吵也是彼此理解的一種方法。」 -- 另一則報導: 行政院長江宜樺召開臨時記者會期間說,這兩天,反對與支持服貿的團體在網路不斷交換意見,但竟看見有激進人士認為暴力是促成民主進展必要元素,他對此憂慮,並呼籲,服貿議題的討論應是民主理性和平,不樂見網路上這些鼓勵暴力的行為。 感想: 馬政府的部份幕僚(不曉得是哪個自作聰明的?),想要用傳統的手法來處理服貿爭議: 1. 將衝突激化(例如馬英九的記者會) 2. 甚至於派自己人潛入(不知道有沒有?) 3. 將活動暴力化(陳XX的煽動言論) 4. 區隔開祈求安定的市民與參與運動的人 以減少他們的同情。 5. 以鎮暴為名,利用國家機器對抗人民 -- 我覺得吳念真所謂的暴民,不見得是真的暴民,而是被誣衊的「暴民」。 這種栽贓手法,常常出現,所以許多的事件,不管是不是有暴力事件,都有這些被誣衊的「暴民」。 衝突也可以是一種溝通的過程。 衝突之後的諒解,有時更能讓未來的發展更好。 這個和解決衝突的方式有關。 我覺得江宜樺的談話、朱立倫的談話、以及康乃馨的出現,事情朝著正面的發展。 凱道活動可能是很好的下一步。 -- 「爭吵也是彼此理解的一種方法」 其實兩岸關係也是如此。 如果帶著爭議通過服貿,未來在服貿施行的過程,可能還會爭議不斷。 對兩岸關係的弊大於利。 如果在立法院以及學生的背書下通過,未來也沒有人能再說什麼。 如果重啟談判後,服貿順利通過,兩岸關係是變得更緊密,還是更疏離? 兩岸關係變得更糟?還是更好? -- 「有激進人士認為暴力是促成民主進展必要元素」這句話,還是有栽贓、抹黑的嫌疑。 從歷史來看,吳念真比較正確。 查理一世上斷頭臺,樹立了憲法的權威。 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那個革命不流血? 就連戊戌變法的譚嗣同,也捨身取義。-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雖然不該鼓勵暴力,不過暴力在歷史上是有推進的作用。 孫中山還是四大寇之一。 黃花崗烈士當年大概也是廣州青年暴民。 參考:我的民國百人誌7:林覺民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