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4 01:10:29瀏覽1041|回應5|推薦5 | |
1. 台灣經濟之悶與衰,即來自政治之鬥與亂。 同意這點看法。 台灣的政治影響經濟。 同意陳長文律師所說:「台灣的問題在經濟,而經濟的問題在政治。」 2. 民主政治轉型的代價,就是經濟成長的滑落 我的看法: 台灣的問題,主要是民主的形式,錯把「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當做是民主的最高以及唯一的形式。 台灣欠缺協商式民主的精神與形式。 協商變成密室協商、兩黨分贓。只有犧牲民眾利益,圖利政黨的利益,才會成為共識。 兩邊的人都用「放水」,這種莫須有的罪名,來攻擊自己人。 諸不知協商民主的精神,其實就在這「放水」二字。 3. 三位總統沒搞好經濟,根本的原因不在缺少好的財經首長及建議;而是這些政策及方案,在政治干預、妥協、否決下,府院幾乎束手無策,推動乏力,造成了政策停擺與經濟空轉。 我的看法: 政治干預的確是原因。 舉個例子來說,李遠哲下鄉幫助推動教改,最後被幾位總統候選人扭曲。 教改的大方向,讓想唸大學的人可以念,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提高大學生的數目,並不算錯。 最後被兩屆選舉,三位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連戰、蕭萬長、陳水扁)給破壞了。 不合格的學校也升格。 不合格的人也因此當老師。 老師再教出不合格的學生。 最後就是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才」。我認為這三人難辭其咎,不要再拿李遠哲、吳京來搪塞了。 4. 真正的關鍵就出在三位總統的政治信念及從政風格上? 高希均把個人的影響力估的太高了。 這種期待聖人、超人出來拯救世界的心態,本身就不是民主的心態。 我認為,經濟「搞不好」是因為政治「搞不定」;政治「搞不定」是因為「缺乏國家認同」。 這不是領導者的「政治信念及從政風格」的問題。 5. 這個缺乏國家認同的問題,一直到現在,還在存在。 就在前幾天,胡志強還是在操弄統獨。 這種缺乏國家認同的問題,讓選民錯失了理性的判斷。 所以政績不錯的市長候選人會落選。 同樣的國家認同原因,民眾可以棄保。 手牽手可以挽救一個貪腐候選人。 也讓不適任的總統候選人當選。 這不是領導者的問題,這是人民本身有了認同分歧的問題。 6. 台灣的明天會更好 所幸的是民主政治的制度發揮功能,認同逐漸穩定。 這是轉帖自吳祥輝在Facebook的post。 用總統任期來對照 政治大學選舉中心1992-2013 的國族認同
=》台灣認同增加一倍多 中國認同減少一半多
=》
=》 結論: 另一則: 那時候 我說 感想: 台灣經濟要搞好,得先停止民主內戰。 要停止民主內戰,得先把國家認同搞好再說。 最後的結論: 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和總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