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5/04 19:55:53瀏覽1970|回應3|推薦1 | |
榮民(眷)及邊緣低收入戶健保費應予半額補助 涂醒哲 第七屆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 台灣由威權統治走向民主政治,政黨輪替後,如何落實轉型正義成為國人關注的重點。以往社會福利只照顧外來政權所眷顧的少數人,而忽略了絕大多數辛辛苦苦的台灣弱勢同胞。這種刻意製造族群對立,把社會分成二種階級,一種是擁有特權的一等中國人,一種是苦哈哈的二等台灣人,已經造成社會的不安。而馬英九特別在台北市城市導覽中,警告外國觀光客,不要稱呼1949年以後才來台灣的中國人(一流)為台灣人(二流),否則會引起他們不滿。馬英九這種族群操弄固然可穩固外省族群的優越感與凝聚力,讓親中型政客可以拿到絕大多數的外省選票,但也使台灣的族群問題更難自然解決,對台灣走向和解共生的正常國家有害無益。 除了老人年金補助不公平外,另一個最大的不公平是退輔會對榮民及榮眷的健保費及看病時的部分負擔補助。每年退輔會為了補助榮民(100%)及榮眷(70%)的健保費編列了68億,足足等於補助全國低收入戶(約21萬人)健保費的三倍。另外為了全額補助榮民及榮眷部分負擔每年花費了30億。 相對地,台灣的窮人則沒有像榮民榮眷這麼幸運,他們掙扎在每天有一餐沒一餐的邊緣。如果收入低到政府所規定的最低水準,則「幸運」地可以得到全額健保費補助,沒有生病無錢看病的困擾。但若窮人有一些家庭資產或有兒女收入,則雖自己幾無收入,也無法享受免除健保費的福利。這種零和的規定,不但不符合高低收入是一條連續線的科學事實,也不存符合不同貧窮度應有不同加權的科學作為。結果是有不少邊緣低收入戶無法(或逃避)參加健保,不敢看病而健康、生命受害。而健保局為落實人人加保原則,也疲於奔命、事倍功半地去追討那些無錢可追的邊緣低收入戶。為了解決人民生病無法看病的困擾,只好設定不少枝枝節節的補救措施,官樣文章一堆,成果難以展現。因為太複雜了,這些邊緣低收入戶那有能力及精神去細讀那麼多的規定,填那麼多的表格? 相對於榮民(眷)的全額補助健保保費,台灣邊緣低收入戶的確太可憐了。台灣的低收入戶只有21萬多人佔總人口數的0.9%,和其他先進國家比起來,相形見低。連南韓這種失業率也不高的國家,其低收入戶依規定卻高達7%。也因此台灣的邊緣低收入戶特別多,繳不起健保費的也就不少,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對這些窮(邊緣低收入戶)人也不公平;如果再和榮民的超級福利相比,更不公平。 最好的解決之道是一國一制,如果榮民領取年金後仍為低收入戶,則和所有台灣人民一視同仁,全額補助健保費。但為免一次到位衝擊太大,我提出以下的折衷方案:所有現有榮民(眷)的健保費由政府補助一半,自付一半;所有邊緣低收入戶的健保費也由政府補助一半,自付一半。如此一來榮民(眷)及邊緣低收入戶均受到照顧,但也都有自己照顧,可以免除榮民是社會寄生蟲的譏諷。由於只付一半保費就可享受全額健保照顧,窮人樂於加保,可落實「全民」健保理想,行政院也不必再壘床架屋弄出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疏困、補助方案。 邊緣低收入戶有多少,當然是規定嚴寬而定,我認為於對邊緣低收入戶的定義予以寬列,讓真正收入低,生活有困難的人可以得到照顧。我建議以100萬人為邊緣低收入戶目標,加上現有的21萬低收入戶,約佔全國人民的5%。其中4%是邊緣低收入戶半額補助,每年政府須負擔約64億元。但若能將榮民(眷)現有的全額補助減半,則可減少34億元之開支。如果再加上原補助榮民(眷)部分負擔的30億,總共約64億,政府不必多增加支出,只有將預算稍作調整,就可以達到轉型正義。不但可以減少健保浪費,也可減少榮民罵名,降低社會要求全部撤除榮民健保補助的呼聲,讓社會驅向公平正常。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