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4 21:51:26瀏覽2459|回應4|推薦33 | |
「Web2.0」最先是由O’Reilly Media的創辦人暨執行長Tim O’Reilly所提出,主要突顯自2001年網路泡沫化,產業版圖中所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而這個相關概念對傳播學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造成該領域的2.0化之景觀和圖像。 「Web2.0」是一個新生代的名詞,它的特點是透過資訊的分享,可以使平台的內容更為豐富,同時分享者也是收視者;觀賞者也是被觀賞者,其核心概念為互動、分享和關係性,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援引上述的三種概念相互詮釋,產生新的意義。 其對傳播的影響,在於取代過去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也跳脫以往只以傳播者或閱聽人等二元式的單面研究,而是在傳播者、閱聽人及文本三者互動中,相互參照、詮釋,產生新的釋意,不僅打破了三個研究面向之間的界線,也形成了不一樣的符號世界。 由於「Web2.0」也是一個由傳統網路科技發展下,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新平台,其地圖描繪出一種資訊相互流通、分享且使用者既是分享者,也是觀賞者的角色互動模式,而傳播領域如果也有類似2.0的版本,當屬閱聽人研究中的新典範-公開/鏡像/表演典範(SPP)最具代表性。 學者Ambercrombie和Longhurst顛覆了閱聽人研究的五大傳統,提出閱聽人的典範由行為典範(Behavior Paradigm)→合作/抗拒典範(IRP) →鏡像/表演典範(SPP)歷經新的轉移。閱聽人在傳播領域中不只被賦予新的意義,其經驗和行為也產生了不同的詮釋定義,人們在其中藉由想像來理解世界、回應社會,並用符號去形塑外在現實世界。 而網路「Web2.0」世代的意義,不是只存在於製碼、解碼的兩端連結,而是相互參照、互相生成、彼此詮釋,透過資訊的交流而演變出來的新型態,傳播2.0世代在閱聽人鏡像/表演典範(SPP)的實踐上也是如此。經由想像力的施展與認同建構的過程間,產生一種不斷循環的現象,網路空間的文本經過閱聽人自行閱讀、選擇、吸收,再加上自己的情感及想法,形成了全新的文本型態。 在這個媒介滲透的社會中,閱聽人在網路「Web2.0」所提供的平台裡,經由網路影音(ex.Youtube)、部落格、BBS等空間進行公開展演和自我陶醉的表演,形成了自我認同,建構了日常生活。不論在網路的2.0版本還是傳播的2.0版本,人們皆是在互動、分享及關係性的行為模式中,在媒介景觀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時,用公開的表演及陶醉,透過符號的建構,形成「流動的自我」。 p.s 附上我妹妹畫的插畫,還請多多指教唷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