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9 12:56:37瀏覽1776|回應6|推薦26 | |
第十六回:“台灣第一麵” – 切阿麵、担仔麵、排骨麵、牛肉麵?(上) 牛肉麵在台灣儘管獨當一面久矣,這幾年在大陸和國際上聲名鵲起,更是銳不可當,但卻未必夠得上是一麵獨大. 新北市(原臺北縣)的蘆洲區,原來只是淡水河口北岸的一片沙洲,常年水澤遍地,秋來蘆花翻飛,一片水鄉澤國田園景色,人口只有二十萬,卻可能是臺灣切阿麵的發源地,至少,也可能是台灣切阿麵店最密集的地方. 蘆洲有家阿六切阿面店,門口赫然掛著一方橫匾,上面偌大五個描金大字:“台灣第一麵”,店主人家自我感覺肯定十分良好.每逢星期假日倒也門庭若市,生意真還不是一般的好,不過,可也有人說這是外地來的觀光客吃切阿麵的地方,本地人心目中另有定見,大多是往另外一家叫做阿三的切阿麵店跑,可見就算只是在切阿麵的天地裡,阿六也還未必能夠眾望所歸,獨佔鰲頭.號稱是“臺灣第一麵”,儘管豪氣干雲,恐怕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嫌疑,何況人的口味不同、各如其面,恐怕很難端出一碗麵,就能滿足天下人的口味. 台灣牛肉麵近幾年經過刻意琢磨,儼然已經被打造成為台灣美食的代表作之一.不過,事實上,在臺灣,牛肉麵固然頭角崢嶸,不可一世,但是,至少還有切阿麵、担仔麵、排骨麵也都有著獨當一“麵”的架勢,而且歷史更加源遠流長,同時由於價格相對低廉,普及性恐怕更在牛肉麵之上. 以上四種麵食,牛肉麵、排骨麵算得上是外省掛,切阿麵、担仔麵基本屬於本省掛,這兩掛麵食在市場上分庭抗禮,各自擁有廣大、而且不限省籍、或者不限族群的基本消費群眾. 說起本省、外省,就想到最近聽說台灣有人主張閩南話應該改稱台灣話,理由之一是閩這個字寫起來就是關起門來一條蟲,字義不雅,這個除了太不像人話之外,還可以叫做腦殘。福佬沙文主義一向被人詬病,沒想到時序到了二十一世紀臺灣還有這種沙豬存活.這些人還主張廢除漢字,改用羅馬拼音作為書寫工具,數典忘祖,莫此為甚. 前面說過,台灣是個移民社會,除了大約三十萬左右的台灣土著,以前有段時期被叫做山地同胞,這個稱謂因為被認為帶有歧視性,後來改稱為“原住民”,意味這才是臺灣真正的主人,也算是對於少數民族的尊重,其實這些人,多的不過十幾萬人,少的只剩幾百個人,一共十二個族群,當年是被移民到臺灣的漢人長期迫害,抗日戰爭的時候又一再遭到日本鬼子追殺,才躲到山裡去的,山裡好山好水,養成豁達大度,倒也不來計較,只是對於漢人來說,這就叫做乞丐趕走廟公,喧賓奪主. 另外還有一百萬左右臺灣人的外籍配偶、包括大陸配偶,以及他們所衍生的第二代,這些人叫做“新住民”. 至於其他兩千多萬人,又可概分為外省人、本省人兩個族群.外省人特指1949年前後從大陸各個省市移民到臺灣的人、以及他們的後代子孫,現在大概有六百萬人.至於本省人則又包含較早期從廣東過來的客家人,以及福建過來的閩南人、或稱福佬人、河洛人,前者人數大約四百萬,後者則是臺灣最大的一個族群,人口大約一千一、二百萬. 臺灣的交通工具上播音一般使用國語、客語、閩南語,涉外的再加上英語,不過,經過六十多年“五族共和”,求同存異,全體臺灣人的共同語言叫做蔣介石當年所推廣的“國語”,也就是大陸上所謂的的普通話,很多年輕的新生代已經不會講原來的家鄉話,小學校裡也已經在開設專門課程,試圖保留各自的母語不要失傳. 本省掛、外省掛只是台灣內部的一種習慣用語,表現的只是“不忘本”.不管是原住民、新住民、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只要離開台灣,不管走到哪裡,總被看成是台灣人! 閒話表過,言歸正傳. 且說切阿麵說起來應該是相當於早期外省掛的陽春麵,只是料理手法不同。切阿麵是閩南語,切阿的意思是涮涮,也就是用個長把小竹簍子,後來改用鐵絲、不銹鋼簍子,把麵放在裡面,一般使用油麵,象徵性的擺幾根韭菜、綠豆芽,在開水鍋裡涮熟.涮麵的時候,老闆拿個大碗,淘點醬料,味精,一小勺子豬油,講究點的再下點油蔥,然後下麵,再澆上一大勺豬大骨熬成的湯汁,奢侈一點或許放上兩張切得飛薄、不夠填牙縫的的豬肉片。 記得切阿麵的老闆通常拿起空麵碗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會先從鍋子裡面兜起一大勺子熱水,把碗沖洗一下,表示衛生一點,儘管這碗水最終還是又倒回鍋子裡去了。 切阿講麵究的是實惠,碗大、湯濃、多麵,管飽.切阿麵店精彩的是小菜,有個專屬的詞兒叫“黑白切” - 閩南話隨便切的意思,除了豆製品如油豆腐、豆腐乾之類,其中的重頭戲是豬下水,也就是豬身上的各種零配件,臉頰肉、豬頸肉,粉腸、脆腸,心、肺,當然更少不了豬肚,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客人各有偏執,腰子倒是比較少見,因為都跑到專門賣麻油腰花的攤子上去了,倒是有種粉肝,我的見識不夠,在大陸上還沒見到過. 豬肝經過特選,這可要經過行家指點,清理乾淨以後,就著水龍頭順著動脈大量灌水,讓血水盡可能流乾淨,放進大鍋開水中,大火煮開,然後立刻關火,讓豬肝在鍋子裡燜熟,火候把握得好的,那個豬肝外表雪白粉嫩,裡面是淡定的、撩人的淺桃紅,看著就能讓人食指大動,配點嫩薑細絲,店家獨門蘸料,吃到嘴裡,更是鮮嫩多汁、無與倫比,比起法國料理國際馳名的鵝肝,並不遜色、甚至更加細緻綿密.近些年來,人們講究養生,豬肝膽固醇高,粉肝似乎不再那麼容易吃到.不過,也有個當醫生的朋友說過,嘴饞的人如果每天運動量夠,偶爾嘗鮮,倒也並無大礙. 假如臺北蘆洲是臺灣切阿麵的發源地,那麼台南就是擔仔麵的大本營. 顧名思義,擔仔麵早先就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一種麵食.最富盛名的一家擔仔麵店就是從台南起家的度小月,已經四代傳承,百年老店,現在已經企業化經營,連鎖店散佈海內外,而且多角化經營,跨入了高檔海鮮餐廳的領域. 據說度小月第一代的經營者當年本業是個漁夫,風浪太大不能出海打漁的時候,才挑著擔子賣麵貼補家用,閩南話裡淡季、叫做小月,主人家抛頭露面不得已去賣麵,只是為了熬過淡季的苦日子,所以叫做度小月.這個說法已經變成一個傳奇故事,流傳很廣.看過一張照片,似乎是第一代那位漁夫,挑著擔子,旁邊還豎著一根竹竿,掛著一張布條,上面寫著度小月三個字,這個布招,赫然就是現代意義的招牌,我就是一直納悶,一百年前海邊一個漁夫,怎麼能有這麽先進的品牌意識、行銷概念?難怪澤被子孫,百年不衰. 臺北縣、現在改稱新北市,多年來一直就是小型工廠、以及外地打工仔聚居之地,外食者眾,所以切阿麵必須能夠管飽.台南可是府城、臺灣著名的文化古都,所謂一府(台南首府)、二鹿(彰化鹿港)、三艋甲(臺北萬華),所以擔仔麵吃的是個精巧、雅緻. 裝麵的碗一般也就小號飯碗那麼大,幾根油麵、或者米粉,嘴大的人一口就能吃光,湯頭在傳統上是用蝦頭、蝦殼熬制,帶上幾根點綴性的豆芽,兩片香菜葉子,半個鹵蛋,再加一尾蝦子,精彩是在最後淋上的一勺肉燥. 老牌擔仔麵店熬煮肉燥的鍋子、或者瓦罐,講究終年不許洗換,號稱養鍋,據說跟老酒一樣,越陳越香,鍋邊總是像火山熔岩一樣,重重疊疊粘著厚厚一層油漬,一直用到鍋底燒穿了才能換過.這個鍋子可是鎮店之寶,絕對非同小可,等閒不得觸碰,一般都由老闆獨霸一方,親自回護,還得不時攪動,以免鍋底燒焦,配方那不用說,更是不傳之秘,老主顧幾十年每天準時報到,也就是沖著這個獨門口味! 傳統擔仔麵店還有一個特色,老闆通常就是坐在低矮的小竹凳上待客,客人也是就著一張張小矮桌子,半蹲坐著就食,好在只消三、兩口就扒光走人,倒也不嫌怠慢.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