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8 15:55:02瀏覽1632|回應3|推薦33 | |
第十五回:涼麵、臺灣牛肉麵的季節變化。 每年一到夏季,臺灣便利商店裡的冷藏櫃立刻被涼麵堆得滿坑滿谷,既是主要亮點,更是重要賣點,沖業績,重頭戲,這是一場每年一度全天候、24小時的涼麵大戰. 涼麵、或稱過水麵這類食品,始于唐代“槐葉冷淘”,簡稱“ 槐淘 ". “槐葉冷淘”,出自詩聖杜甫的“槐葉冷淘”這首詩: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麵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唐制規定,夏日朝會燕饗,皇家御廚大官(也作“太官”)所供應給官員的食物中,即有此味,可見原為宮廷食品,其制法大致為:采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麵粉,做成細麵條,煮熟後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鮮碧,然後撈起,以熟油澆拌. 涼麵,本來就是臺灣各地眷村裡一道亮麗的美食風景線,門檻低,本錢輕,所以南腔北調,五花八門,各色人等爭相投入這個行業,調理出各式各樣的口味.眷村大量改建以後,原有的店家四處星散,無形中反而加速了涼麵的擴散,現在的店主人家,未必就是眷村子弟,當年眾多外省老兵,不知調教出來多少青出於藍的閩南媳婦、少年門生. 到了如今,每天早起,滿街的早餐攤子上,還有菜市場裡,更是擺滿了各式各樣真正嘔心瀝血、極盡心機的私房涼麵,不論是早起趕場的上班族人,還是居家賦閑的老頭、老太,口味再叼,再能挑剔,也不難找到一堆自己適口的涼麵!不錯,一堆,不止一種,勤快點的,多走幾步路,可以每天換著胃口,輪流吃將過去,一個夏天未必重複得了. 最常見的涼麵,原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麵條煮熟,冰鎮,或者冷藏過的,一撮小黃瓜絲,有的還會加上幾絲蛋皮、胡蘿蔔絲、海苔絲兒,雞絲,洋火腿絲,算是基本元素,關鍵在於調料.鹽、醋、糖是必備,芝麻醬、花生醬、辣醬、豆醬,醬油、麻油,沙拉油、鮮奶油,中西合璧,華洋並陳,甚至在台灣免不了還有日本式芥末調味的,每一家店主人都是絞盡腦汁,標新立異,務求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口味也就變化萬千,驚豔不斷,僥倖找到那特別對味的,真能叫人百吃不厭. 有人不吃冰的,那麼麵條煮好之後,店家得要不斷淩空挑動,散盡熱氣,再拌油料、調料,麵條才不會糾結在一起。 就跟日本的壽司米飯一樣,涼麵一般似乎少不了幾滴香醋,吃起來就特別順口,很是提味. 真正好醋,應該溫順而不嗆口,從小就聽聽長輩說過山西醋、鎮江醋,慕名而來中國之後,懷著無限景仰的心情買過幾回,卻一絲兒也嗅不到記憶中應該有的香氣,那種嗒然若失的感覺,真好像心裡陡然被挖空了一般.如果蘇州的雷鋒塔是被整舊如新,那麼上海的靜安寺可就是被整得面目全非了.醋呢,該不會也是被改成用勾兌的“方便醋”了吧? 淋上辣油,就是一碗辣油涼麵. 麻醬涼麵,最基本調味料之一.雖然是單一的芝麻醬,但是每個店家肯定都重新加工過.偶爾在不同的店家吃到熟悉的口味,不是連鎖經營、就是同一個師傅帶出來的師兄弟姐妹. 然後加上牛肉,同樣一碗面立馬感覺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很單薄的麵條,立刻變得殷實厚重。幾片醬牛肉,切點黃瓜絲,大概是標準的原型牛肉涼麵. 鹵牛肉,當然也不會缺席. 外國人吃西餐,要用刀叉,可以把食物切成適當大小入口,吃麵條的時候也可以切斷,以免吃相不雅.用筷子吃面的時候,另外一隻手拿個調羹兜著麵條,然後再朝嘴裡送,大概也可以避免吃得唏哩呼嚕的引人側目.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