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5 05:20:42瀏覽415|回應3|推薦55 | |
本著作由不一樣的羊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每個人個性不同,思維模式也跟著不一樣。昔日對於他人的要求或請求,只要做不到,一定以最快的速度拒絕之,深恐對方將所有的希望寄託於我,所以當機立斷的決定,是一向的作法。然而,對於親人以及好友的關心信函,常常視為當然,總覺得事情沒有那麼急迫,而擱置幾天,才姍姍地回覆。 長久以來,認為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十分合情合理。直到有一天,好友邀我去逛街,照例將電子郵件束之高閣,遲了三、四天才去電回覆好友,結果好友出差去,就這樣錯過相聚的時機。事後,覺得相當地懊惱,開始質疑自己應對方法,是否不恰當呢? 又一次,同學突然來函,表示他的小孩即將上大學,可否借住家中?我一看覺得極為不妥,於是馬上回覆,直接了當拒絕。自此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那位同學的隻字片語了。 反觀外子的處事態度,與我大不相同。對於拒絕的意思表示,以「不回覆」這個軟釘子來保留對方顏面;接受對方的善意表達,則迅速確實地回應,讓對方感受到同樣熱度的溫暖與溫馨。為人處世之道,如何才算圓融圓滿呢?以我為準,還是依外子的方式呢?若與對方異位而處,哪種方式才是合乎情理呢? 試想自己若有事相求,必定廣發英雄帖求助於所有相識之人,因為人與人之間除了交情深淺而外,尚有每個人能力的極限,以及意願程度高低之分。自己無法預設立場,認定誰能幫助我解決難題,而是祈求有緣人兒適時地出現,所以對於任何回覆信件,肯定寄予高度厚望。此時若迅速接到無情的拒絕信函,彷彿嚴冬裡被澆盆冷水,讓人寒徹心扉,頓時失溫。既然不能救人於水火之中,又何苦讓人再陷入絕望的深淵呢?所以,力有未逮之際,「不回覆」才是明智的抉擇。 當自己興沖沖地問候、分享或邀請朋友時,一定期望對方也能感受到其中真摯的情誼,如果沒有掌握時效性,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就會漸漸被澆熄,更何況隨著年齡增長,願意聯繫的朋友已經不多,珍惜彼此友誼的最佳行動,就是握機而行,莫待失機而悔。人與人的相聚,見一次就少一次,在我們還能聚首的時光,千萬要好好地珍重愛惜呀! 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才發現自己原來錯得太久也太離譜;然而,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肯回頭,一切都可以改觀的。從今以後,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同理心作為出發點,在最正確的時間,做最圓融的回覆,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繫,並圓滿生命中的每次交會,相信人生前程必定是光明燦爛,洋溢無窮無盡的希望。(不一樣的羊) 更生日報副刊 2011-03-03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