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戴明十四點原則
2008/04/15 00:47:19瀏覽6509|回應0|推薦0

交通大學研究生楊健炘整理

一、戴明博士的生平
    戴明(Deming)博士於1900年10月4日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Sioux City, IA),1921年從懷俄明大學(Univ. of Wyoming)畢業後前往科羅拉多大學進修,並於1925年修得數學與物理碩士,最後於1928年取得耶魯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戴明博士在學期間曾到芝加哥的西屋電器公司霍桑工廠工作,並與當時在貝拉研究所的W.A.修華特博士共事,爾後兩人成為亦師亦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畢業後,他婉拒西屋電器公司的工作機會,受聘到華盛頓的美國農業部的固氮研究所工作。另外,他也曾經利用一年的休假到倫敦大學與R. A. Fisher做有關統計方面的研究。戴明博士1950年應聘前往日本講學,並將其報酬捐出,爾後幾乎每年都赴日繼續指導,奠定了日本企業界良好的品質管理基礎。

二、戴明博士的貢獻
戴明博士的貢獻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對美國初期SQC推行的貢獻

戴明博士在美國政府服務期間,為了人口調查而開發新的抽樣法,並證明統計方法不但可應用於工業界,亦可應用於商業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建議軍事有關單位的技術人員及檢驗人員等都必須接受統計的品質管理方法,並實際給予教育訓練。另外在GE公司開班講授統計品質管理並與其它專家聯合起來在美國各地繼續開課,共計訓練了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約三萬一千多人,可說對美國SQC的基礎及推廣有莫大的貢獻。

第二階段:對日本的品質管理貢獻
 戴明博士自1950年起,到日本指導品質管理長達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幾乎每年都去,可以說日本的品質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帶起來。戴明博士在日本雖然也教統計方法,但他很快就發覺只教統計品質管理可能會犯了以前美國企業界所犯的錯誤,因此他修正計畫而改向企業的經營者灌輸品質經營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的早期的經營者幾乎都見過戴明博士而受教於他,並實踐戴明博士的品質經營理念,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礎。除此之外,戴明博士從統計品管領域又進一步發展一套系統方法解決品質問題,PDCA循環便是其中之一。PDCA循環強調管理者需要主動參與公司品質問題的解決活動。而這些理論、原理及觀念,均能被日本人所接受並加以推行之。之後,戴明博士在輔導日本企業的品質管理時曾經預言,日本在五年內其產品必將雄霸世界市場,而果然不出其所料,其預言不但正確,而且提早來到,難怪日本企業界對戴明博士懷有最崇高的敬意,並稱他為日本品質管理之父了。

第三階段─對美國及全世界推行TQM的貢獻 

由於戴明博士對日本指導品質管理的成功,讓美國人驚醒原來日本工商經營成功的背後竟然有一位美國人如此盡心,故開始對戴明博士另眼看待。而於1980年6月24日美國廣播公司(NBC)在電視播放舉世聞名的“日本能為甚能我們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使戴明博士一夜成名。從此以後由於美國企業家重新研究戴明的品質管理經營理念,加上戴明博士繼續在美國及各國積極舉行講授他的品質經營經典為期四天的14點管理原則(Deming's 14 Points),與及實際為美國各大公司如福特或AT&T公司提供品質經營的顧問工作而收到了實質上的效果。事實上戴明博士的14點管理原則就是美國在1980年代開始盛行迄今的TQM的基礎,所有全面品質經營所包涵的重點,幾乎都可以在戴明博士的14點裡面找到類似或相同的詮釋。目前在美國及英國都已成立有Deming Institute,其所宣稱的基本精神也都是TQM的精神。也就是說戴明博士對TQM的影響是直接的。
    
三、戴明博士的十四點管理原則
十四點管理原則是由戴明先生針對美國企業領導所提出來的。由美國各刊物所載原文觀之,無論是次序還是用語,均有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在十多年的長時間裡,戴明本人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強調的緣故。戴明認為,這十四點管理原則是組織欲達成品質目標所必須遵循的。組織沒有效率或品質不佳是因為系統與管理,而非員工所造成的。以下為十四點管理原則的內容與說明。

管理原則說明
1.改善要有目標企業組織必須有長期的品質目標,並藉以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2.採用新觀念企業組織應採用新的經營哲學與理念,並透過溝通、管理與制度運作,建立所有員工對品質的共識。
3.停止靠檢驗達成品質最終檢驗無法提升品質,改善品質應最根本做起。
4.廢除最低價競標制度應慎選供應商,購買高品質的材料與零組件,而非以價格作為選商基礎。
5.持續改善持續不斷地改善生產與服務系統。
6.建立職訓制度不斷地對於工實施教育訓練,促使其作對的事情。
7.建立領導體系管理者應建立領導風格,致力於消除妨礙生產效率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因素。
8.掃除恐懼管理者協助員工面對問題,排除恐懼。不應該讓員工單獨面對問題。
9.破除部門間的藩籬管理者應建立部門間的溝通管道,掃除部門間的障礙,為改善品質而努力。
10.避免過多的口號管理者應對改善品質身體力行,而不是一直向員工喊口號、訓誡或訂目標。
11.廢除數字及目標,代之領導要以優秀的領導達成工作要求,而不是以數字或目標。
12.鼓勵員工讚揚員工的工作績效,使他們以工作為榮。
13.教育訓練擬定教育訓練與自我改進計畫。
14.致力轉型企業組織內的每一個人都應參與品質活動,並促成其工作態度的轉變。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178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