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要曲解原民「禁忌文化」
2008/03/11 23:02:45瀏覽1784|回應0|推薦10

本投書獲刊於3/11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請見《不要曲解原民「禁忌文化」》一文。

中國時報 2008.03.11 
不要曲解原民「禁忌文化」
黃驛淵/新竹(研究生)

    貴報八日「禁唱 邵族歌謠恐成絕響」報導指出,作詞家接受日月潭管理處邀約至伊達邵碼頭演唱時,曾找老一輩邵族人採集古調碰釘子。對此,作詞家表示,「邵族人禁止外族人重現古調,是自我封閉」。然而,事實真如此嗎?

    邵族人禁止外族傳唱古調,是一種自我封閉嗎?事實上,除了歌謠、祭儀,「禁忌」所展現的文化意涵何嘗不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呢?甚至是一種文化態度。對邵族人而言,「祖靈」是非常重要的信仰,他們對祖靈信仰的虔誠可從邵族每家戶皆供奉「祖靈籃」的慣習窺之一二。因此,「牽田」與「祖靈祭歌」更是平常列為禁忌的古調,歌謠即是祖靈回家的依歸,因此也唯有過年期間才可吟唱。

    「文化禁忌」卻非僅為邵族人的慣習與專利,台灣原住民各族乃至世界各族群,依其各自的文化脈絡也都有其「禁忌」。俗稱矮靈祭的台灣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帶有懺悔、反省的意涵,非豐年祭的歌舞表演,參與祭典的族人或外人都必須綁「芒草」以避邪,而有孕在身的婦也需迴避、不能參加祭典;在澳洲,「didgeridoo」是只有行過割禮的男人才可吹奏的樂器,曾有白人樂手忽視澳洲原民禁忌、任意吹奏,而在當地部落掀起波瀾。

    「禁忌」,本身就是文化的展現,它代表著整個族群的故事、歷史與生活精神,正如漢人婚喪喜慶的種種民俗禁忌一樣,也都代表著一個族群的文化內涵。原住民傳統文化的「保存」雖勢在必行,政府也應當正視,但許多學者、文化音樂工作者以漢人自以為的「好心好意」,甚至是以「觀光導向」的觀點、觀光客的心態恣意忽略原住民背後的文化脈絡,甚至將原住民文化的「禁忌」曲解為「自我封閉」,實在是誤會大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dboy&aid=1687093